最近,一位自稱是資深廣告人的“大神”寫的猛文《定位理論是個大忽悠》在網上賺夠了眼球。定位理論對全球營銷界的影響深遠,作者得出這個“大忽悠”的結論,確實夠聳人聽聞的。定位理論真的過時了?對此,品牌管理專家、通靈珠寶CEO沈東軍駁斥說:“這篇文章的作者根本不懂定位,基本上是一派胡言。”
先來說說定位理論的背景,1972年,里斯和特勞特合作,在《廣告時代》雜志撰寫系列定位文章,創建了定位理論。簡言之,定位就是你要在預期客戶的頭腦里給產品定位,確保產品在客戶頭腦里占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地位。定位理論一經提出,立刻風靡全球,很多全球500強企業都是定位理論的忠實實踐者。本世紀初,定位理論被引進到中國,受到了本土商業領袖的熱情推崇,王老吉(后為加多寶)等利用定位戰略所打造的強勢品牌,以及上演的增長奇跡,印證了這一理論的神奇魔力。通靈珠寶CEO沈東軍也是定位理論最成功的的實踐者之一。
互聯網企業照樣需要定位
這篇“神文”認為,“定位理論是工業時代的玩法,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媒體、渠道、用戶都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定位理論的套路已經玩不轉了。”但在沈東軍看來,是否采用定位理論,只和技術革新的發展階段有關,和工業時代或互聯網時代沒有任何關系。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村的農民都用石磨來磨豆腐,突然有人裝上了發動機,他根本就不需要定位,生意也會很好。但如果大家都用上了發動機,很快磨豆腐就會展開激烈競爭,他必須要和其他磨坊有所區別,占領顧客的心智,才能存活下來,這就需要定位了。”沈東軍說。
當技術發生變革時,營銷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蒼白的,當年里斯和特勞特在創立定位理論時,對此就有詳細的論述。顛覆性的技術革新、顛覆性的技術產品在誕生之初,不需要定位,甚至連營銷也不需要。但一家企業的技術不可能永遠領先,總有一天會被其他企業追平甚至趕超,造成用戶體驗下降,產品供大于求,就需要定位理論指導了。就像汽車、飛機剛剛發明出來時,顛覆了傳統的交通工具,并不需要在營銷上投入太大的精力,但如果人人都坐飛機了,飛機成為常態的交通工具,那就需要定位了,有的航空公司是客運的,有的是貨運的,有的是長途的,有的是廉價的。不能從飛機剛誕生時不需要定位,就推斷出航空公司永遠不要定位。
工業時代需要定位理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渠道、用戶確實發生了變革,但萬變不離其宗,定位理論依然很有意義,如今的互聯網企業,定位也是越來越清晰。
在移動互聯網年代,很多企業的盈利是建立在商業模式的基礎上,是商業模式的成功,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定位在這些企業的身上越來越顯現出來了。沈東軍說:“中國的幾家門戶網站,創建之初曾經高度雷同,可發展到今天,各家公司都有清晰的定位,新浪有新聞屬性,搜狐以娛樂見長,163聚焦郵箱業務,彼此都有定位。同樣,阿里、京東、唯品會、聚美優品都是網購平臺的迅猛發展,無不是定位的成功,阿里的奢侈品為什么賣不動,唯品會和聚美優品的客單價為什么比較高,這都和平臺的定位有關。”
中國企業要向“A模式”學習
這篇“猛文”特意舉小米手機的例子,想說明定位理論已經過時。但沈東軍認為,恰恰相反,無論是蘋果還是小米,都對自己的產品和客戶有著清晰精準的定位。蘋果定位為一種很“潮”的時尚科技產品,所以一部手機能夠買到四五千元;而小米和蘋果的性能相差不大,價格卻懸殊,不過小米的“屌絲機”定位也很成功,瞄準追求高性價比的用戶群,所以今年出貨量有望達到6000萬部。相反,三星手機的定位一直不夠清晰,這直接導致了造成了三星公司的營收和利潤下滑。
美國和日韓的大型公司走的是不同道路。沈東軍說:“美國的科技公司大都有清晰地定位,非常聚焦,做軟件的微軟,做芯片的高通,做社交平臺的Facebook,都是行業的領導者,也就是A模式(American)。而日本的企業,無論是索尼還是松下,什么都做,多元化發展,追求規模,這就是J模式(Japanese),日本企業缺少定位,現在都陷入了困境,事實證明J模式是失敗的。中國企業一定要從中吸取教訓,向A模式學習,避免J模式的覆轍。”
“對企業來說,沒有定位理論的指導是做不大的。”沈東軍說:“當然,定位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定位卻是萬萬不能的,說定位理論過時的人才是大忽悠。”(王戈/文)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