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求存圖強―――訪太鋼集團董事長李曉波
“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因高速增長而忽略的諸多矛盾完全暴露,產能嚴重過剩、產業集中度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環保執法不嚴等等,都是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國鋼鐵工業唯有主動適應“新常態”,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創新,才能度過這段艱難的陣痛期。”近日,太鋼集團董事長、黨委常委李曉波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鋼鐵業面臨三方面壓力
李曉波認為,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鋼鐵業將突出面臨三方面的壓力:一是產能過剩壓力。從粗鋼新增產能來看,2012年我國新增粗鋼產能爆發式增長1億噸以上,2013年新增產能8000萬噸,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鋼材的消費強度也在逐漸減弱,這就導致了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壓力依舊是困擾鋼鐵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二是資金壓力。鋼鐵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和成本進一步加大。銀行現金流量不足,信貸規模收緊,負債率高的企業將很難獲得銀行貸款。三是環保壓力。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訂后的《環境保護法》,這部被稱為中國現行法律中最嚴格的專業領域行政法,首次將生態保護紅線寫入法律,鋼鐵行業的環保壓力和環保成本將進一步加大。
“可以說,鋼鐵行業多年固有的供求關系、市場競爭、環保理念將被打破,這將成為鋼鐵行業的‘新常態’。”李曉波表示,“我們既要看到短期經濟發展的壓力和困難,又要看到有利于長期發展的積極變化,準確把握發展規律。”
為此,太鋼確定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深化改革為統領,以提升經營績效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品種質量為重點,以對標挖潛為方法,傳遞市場壓力,增強干部動力,激發全員活力,快速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
近年來,太鋼堅持咬定戰略目標不動搖,堅持做強主業、延伸發展、多元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形成了在資源、技術、裝備、品種、綠色發展、人才隊伍等多方面獨特的競爭優勢。“當然,在創新體制機制、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增強隊伍動力和活力等方面,我們還需加大工作力度,實現新的突破。”李曉波表示。
安全、環保、質量等一個都不能少
“首先,要將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作為基礎性、前提性工作來抓,進一步提高標準,提高水平,切實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促進和諧發展、科學發展。”李曉波強調。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太鋼不斷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體系,形成了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事事有人負責、處處有人管理的安全管理網絡。在環境保護方面,太鋼以改革創新精神持續提升綠色發展水平,通過發揮自主創新優勢,保持了工藝裝備的世界領先,實現了綠色制造、清潔生產,打造了以節能、高效、長壽為特征的綠色產品集群,開發了大批節能減排先進技術,推動從企業小循環向社會大循環的轉變,實現企業與城市功能互補、相互融合。“太鋼的綠色發展實踐證明,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變革完全可以解決鋼廠的環保問題。”
“要想實現新的突破,就要全面引入市場機制,面向市場,深化改革。將市場壓力傳遞到各個廠礦,引導各生產經營單位融入市場,實現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李曉波說。
據了解,今年太鋼著重實施市場化改革,對各單位的收入分配由考核內部利潤模式改進為考核市場利潤或市場成本,讓成材廠直接面對和感受市場,尋求優質高效訂單。李曉波表示:“目前來看,效果很好,冷軋硅鋼廠上半年關鍵指標順利實現預算目標。其中,市場化利潤預算完成率106%,降本增效預算完成率131%,10項質量指標中9項好于上年水平。”同時,太鋼還把一些與市場關聯度大的二級單位直接放在市場的風暴眼上。以精密帶鋼公司為例,去年太鋼把營銷部一個科室整體放到精密帶鋼公司,使該公司實現自主訂貨生產銷售,營銷體制的變化帶來了營業收入的變化。上半年,精密帶鋼公司圍繞盈利總目標,以改革創新為主線,面向市場調整品種結構,面向現場提質降本,生產經營逐月爬坡。異議率較去年同期下降1.64%;產銷率100%。
深化品種質量管理是鋼鐵企業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一環。“對太鋼來講,品種質量是競爭制勝的核心、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求存圖強的唯一出路。”李曉波表示。太鋼堅決擯棄熱衷產量、規模的傳統發展思維,堅持高端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核心戰略,充分發揮多年積累而成的工藝、技術、裝備、研發、品牌等優勢,以科技創新為根本驅動力,以崗位職工嚴格控制、精心操作為重要保證,培育壯大“高、精、優”的戰略產品集群,形成別人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走出“紅海”,擁抱“藍海”。此外,太鋼還將全面深化對標挖潛、深化三項制度改革,靠內生動力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
“總之,面對‘新常態’,我們要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堅定信心不動搖,正視差距不盲目,深化改革不懈怠,迎難而上求發展。”李曉波最后說。
來源:中國冶金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