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改革創新爬坡過坎 ──訪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于勇
當前,我國鋼鐵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鋼鐵行業發展中舊的矛盾和新的問題相互疊加,企業運營面臨的變數頻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河北鋼鐵集團作為國內最大規模的鋼鐵企業將以什么樣的方式適應鋼鐵行業新形勢?以什么樣的方法爬坡過坎?又以什么樣的智慧破解生存發展難題?日前,《中國冶金報》記者對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于勇進行了專訪。
推進產線對標聚焦實際競爭力
“鋼鐵企業已經進入了顛覆傳統、深化改革的窗口期和新常態期,我們唯有以改革求生存、以創新求突破,才能突出重圍,贏得市場話語權。”于勇認為,“改革創新是破解當前鋼鐵困局的動力引擎和活力源泉。”
于勇分析說,生產關系滯后于生產力發展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產業的“新常態”。高負債支撐的發展模式、高成本高消耗支撐的生產方式、低效率的資源配置模式以及與用戶相脫節的營銷模式等問題,是當前阻礙鋼鐵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原因。“這些生產關系層面的問題不徹底根除,企業就無法適應行業‘新常態’要求,就無法擺脫困境,效益提升、持續發展更是無從談起。”他認為,“企業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創新,依靠改革創新釋放紅利,才能不斷激發企業效益增長的新活力與新動力。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企業發展進步的根本途徑。”
“只有理念先人一步,適應‘新常態’才能登高一步、快人一拍,才能打破慣性思維,從根本上改變企業在新時期生存發展的困境。”于勇說。據記者了解,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把握,河北鋼鐵集團依靠改革創新,實現逆境突破,建立起了適應行業“新常態”的生產經營模式。今年上半年,河北鋼鐵集團在保持生產經營穩定的情況下,依法依規同比壓減54%的用工成本。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降低企業成本,推行零庫存采購、商務車改革等措施。一系列“組合拳”逐步還原了鋼鐵企業應有的先進性和競爭力。第一季度,在全國鋼材平均價格跌至20年來最低點的困難形勢下,集團營業收入、利稅、利潤同比分別實現大幅度增長。
“改革創新要敢于動真碰硬,敢于顛覆傳統,要用重點領域和環節的創新,尋求全局的變革和突破。”于勇表示。當前企業內部“低垂的果實已經摘完”,一般性的措施很難挖出更深層次的潛力。他介紹,河北鋼鐵集團正在扎實推進的產線對標工作,就是企業深層次環節上的一場深度改革。與以往不同,產線對標聚焦點不再是單一產品的成本對標和單項技術指標費用的對標,而是更加關注產線之間裝備能力、產品檔次,以及勞動效率提升、人力資源配置等更深層次的對標,更能夠有效地折射出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實際競爭力。河北鋼鐵集團借鑒浦項等世界一流企業的成功經驗,通過體制變革和機制創新,正在把企業最優質的資源配置到產線。以技術研發費用為例,2009年該項費用僅占集團銷售收入比例的0.95%,2014年已提升至1.17%,高出行業平均水平。于勇表示:“產線對標不僅是解決當前企業生存壓力的需要,更是提升鋼鐵行業未來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改良銷售模式拉開創新營銷帷幕
2014年春天,一場推廣舞鋼、石鋼直面市場、直面客戶的特鋼營銷模式活動拉開了河北鋼鐵集團創新營銷模式的帷幕。“普鋼借鑒特鋼”的跨界銷售模式著實令業界煥然一新。于勇對此這樣解釋:“強化特鋼營銷理念,加強戰略營銷、技術營銷和服務營銷,是行業新常態下徹底顛覆高盈利期傳統營銷做法的具體抓手,是新環境下對新問題的最佳解答方式。”上半年,河北鋼鐵集團與49家大客戶建立戰略聯盟,集團近200萬噸拳頭產品打入近百項國家重點工程,板材直供比例達到65%,比去年同期提高近5個百分點。
于勇告訴記者,河北鋼鐵集團創新營銷模式是鋼鐵行業在“新常態”下深化營銷系統市場化改革、積極培育渠道和服務差異化優勢的立足點和著力點,也是企業制勝市場的重要法寶。事實上,河北鋼鐵集團推進國際化戰略已初見成效。資料顯示,該集團借助瑞士德高等國際著名企業的全方位戰略合作,上半年,累計出口鋼材327萬噸,較去年同期提高64%,其中鍍鋅板、彩涂板等高附加值產品比例達到38%。與西門子奧鋼聯、浦項、德高等企業在節能環保產業等方面展開了深層次合作,借鑒世界一流企業的發展理念和經營模式,河北鋼鐵集團管理與發展水平在不斷提升。
于勇認為,中國鋼鐵產業正快速融入全球市場,河北鋼鐵集團須盡快適應這一新形勢,緊跟這一時代潮流,徹底打破封閉式的管理模式,創新全球市場一體化的經營理念,向國外配置資源,向國外尋求發展出路,拓寬國際化發展道路。于勇介紹,未來,河北鋼鐵集團將充分借助海外市場和海外資源,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釋放海外投資效益。據悉,該集團全球化營銷服務和市場渠道網絡構架也已初步建成,他們利用德高公司和中國香港、新加坡公司3大貿易和融資平臺,在提高“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開發利用水平上收到良好成效。
來源:中國冶金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