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 適應新形勢―――訪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
日前,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接受了《中國冶金報》記者的專訪,就沙鋼在世界500強中“爭先進位”,以及在新形勢下如何堅持創新驅動、加快企業轉型發展發表了見解。
認清形勢挑戰伴隨機遇
沈文榮介紹,沙鋼建廠近40年來,堅持科技領航,5年前首次成功入圍世界500強。5年來,沙鋼廣大干部職工以“爭先進位”為新動力,毫不動搖地做好企業生產經營各項工作,今年連續第六年入圍世界500強,排名308位,比上年遞進10位,較2009年遞進136位。
沈文榮表示:“近年來,鋼鐵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面對挑戰和考驗,沙鋼堅定發展信念不動搖,堅持實施‘創新、轉型、提升’發展戰略,將企業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增強內生動力上,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據沈文榮介紹,去年以來,沙鋼以“效率效益”為中心,深入開展降本增效工作,加強市場走勢分析研究,及時調整生產經營策略,全力拓展國內外市場,同時充分發揮企業科技人才和先進工藝裝備等優勢,加快產品結構優化調整,加大對標挖潛力度,積極開展系統降本。沙鋼生產經營繼續保持穩健運行態勢,2013年完成營業收入2280億元,利稅58億元。營業收入、利潤指標在全國同行中均居第二位。今年上半年,沙鋼生產經營保持了產銷平衡、穩定增長的態勢。
在沈文榮看來,產能過剩、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市場承受能力下降,致使鋼鐵行業進入“寒冬”時期,而且這個階段才剛剛開始,嚴峻形勢可能還會持續3年~5年,全國鋼鐵行業將進入優勝劣汰的新轉型期。“目前中國鋼鐵行業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各占50%。在鋼鐵行業進入微利乃至‘寒冬’時期,將有一批民營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面臨被淘汰的現實。國有企業同樣如此,都有一個洗牌重組的過程,國家政策導向是要提高產業集中度,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將控制60%~70%的產能。這對沙鋼而言,既是挑戰,更是新的創新發展機遇。”沈文榮表示。
轉型創新以人為本
沈文榮強調:“高素質的干部職工隊伍是企業創新發展的主體,特別在應對嚴峻挑戰的過程中,實施技術、產品、管理、市場的全面創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他告訴記者,多年來,沙鋼堅持人才結構的轉型創新,各級領導班子首先要形成同心協力、富有創造力的團隊,同時突出三大重點:一是優化精英人才結構。沙鋼投資5億多元,建立了江蘇省沙鋼鋼鐵研究院,吸引了100多位國內外高端人才加盟,形成科技創新人才集群。同時,沙鋼通過認真篩選,著力培養既有高素質專業知識又具有愛崗敬業精神,能夠勤奮工作、創新工作,適應沙鋼企業文化的精英人才隊伍。二是抓好中層干部素質的提升。沙鋼嚴格要求中層干部務必摒棄空談和享樂主義,做到令行禁止,深入實際,不折不扣地將集團公司的決策和指令落到實處。三是狠抓職工隊伍基礎,特別是班組長、骨干人員,在沙鋼職工隊伍中培育更多帶頭人和能工巧匠,使他們在崗位上建功立業。
厘清思路做精主業強化多元
沈文榮指出:“企業要實現創新發展必須要有清晰的思路,必須要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結合企業情況及時進行科學調整。”
近年來,沙鋼圍繞做精做強鋼鐵主業,在轉型升級方面著力推進產品結構和品種質量的提檔升級。例如,螺紋鋼方面,沙鋼開發了Ⅳ級、Ⅴ級、Ⅵ級高強鋼筋品種,成為江蘇省高強鋼筋生產示范企業;寬厚板方面,開發海洋工程和石油管線系列新產品,搶占市場高地。同時,沙鋼圍繞產品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實施技術改造創新工程,以發展現代服務業、非鋼產業為主,有計劃地增加有效投入,為企業發展增加后勁。
沈文榮分析,沙鋼之所以能夠在宏觀經濟環境跌宕起伏中穩健發展,主要因素有兩點:一是抬頭看路。即認真分析瞬息萬變的形勢,作出科學決策,明確新的目標。二是認真做事。腳踏實地地部署好生產經營工作,采取有效舉措不斷解決問題,提高生產經營指標、品種質量和銷售服務水平。
“盡管目前鋼鐵行業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但這并不代表市場對鋼鐵就沒有需求。今后10年~20年,中國鋼鐵產業還有市場空間。隨著國家‘巧調控’‘穩增長’政策措施的貫徹,下半年鋼鐵行業總體形勢有可能會比上半年好一些,發展的關鍵在于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這是鋼鐵企業應對挑戰、提高效益的必然選擇。”沈文榮說。
沈文榮表示,沙鋼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是:將繼續開展“外學浦項,內學寶鋼”活動,從品種結構、產品質量、資本運作、成本控制、綜合管理等方面不斷增強企業的內生動力,進一步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人均產鋼量和噸鋼能耗等指標水平,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堅持實施“做精做強鋼鐵主業,做大做優玖隆物流,做好做實非鋼產業”三大創新工程,經過5年~10年的努力,使沙鋼現代物流非鋼產業的規模總量和盈利能力超過鋼鐵主業,綜合競爭力進入世界鋼鐵優秀企業第一方陣,為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來源:中國冶金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