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的重型裝備國產化――訪中重院董事長謝東鋼
“當前,裝備行業要正確認識和主動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率先探索出一條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新路子。”近日,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長謝東鋼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裝備制造企業要加深對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認識,并主動適應‘新常態’提出的新要求,盡快擺脫對傳統發展方式的慣性依賴。在全球經濟競爭激烈的今天,技術創新尤為重要。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自主創新,引領行業技術進步,爭取國際話語權,以實現重型裝備國產化。”
據介紹,前不久,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將不惜重金推進“學徒計劃”,引起廣泛關注。這是繼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等政策出臺后,發達國家重振制造業的又一次“加碼”。反觀國內,“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正在減弱,我國勞動力成本持續提升,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調,使得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相對優勢有所顯現。據統計,去年我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6.78%,而東南亞一些國家卻保持著高速增長勢頭。據美聯儲估算,美國與中國制造業單位實際工資的差距將從2006年的17美元縮小到2015年的7美元。“這對制造業布局的影響非常直接。它提醒我們,要高度重視制造業競爭環境的新變化,加快形成‘中國制造’的新優勢。”謝東鋼強調,“與此同時,作為傳統的制造業大國,中國要下大力氣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以便趕上新一輪制造業革命浪潮的發動期。”
謝東鋼表示,近年來,中德兩國領導互訪頻繁。不久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再次到訪中國,這已經是其自2005年就任總理以來的第七次訪華。從默克爾隨行人員名單來看,主要集中在3類企業:傳統的工業制造巨頭、航空巨頭以及金融機構。我們更關注的是傳統的工業制造巨頭的蒞臨。中德合作會有更多契合點,中德雙方領導人會談時點名提到了德國的“工業4.0”戰略。德國“工業4.0”戰略,是以全方位的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制造業轉型,被寄希望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新一波工業產品的革命浪潮。而這次德國代表團中的西門子、思愛普等企業正是德國工業4.0工作組的核心企業。細觀德國這個工業強國,從小小的剪刀、鍋鏟,到重型兵器、重型裝備工業,中國不少老百姓都知道一些產品的名字。“我們能從中感受到較大的差距,更深切地體驗到中國實體經濟的管理及創新體系建設的迫切性。”他強調。
謝東鋼認為,“新常態”是裝備制造業今后一個時期不得不面對的時代,雖然持續的時間長短還不確定,但眼下已經對企業技術創新形成了強勢的倒逼機制。
據謝東鋼介紹,目前國內行業技術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如不少鋼鐵企業的環保裝備還沒有到位。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對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進行清潔生產審核,針對節能減排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進鋼鐵等工業窯爐、高爐實施廢物協同處置。這對于冶金裝備制造業來說,面臨的是挑戰,更是機遇。
謝東鋼建議,冶金裝備制造企業要加強重大關鍵技術及裝備開發,要進一步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強“產學研用”結合與人才培養。“創新不僅包括技術創新,也包括管理創新。要用精細化管理,挖掘增長的‘明力’和‘潛力’,提高企業生產經營靈活性和市場競爭力。要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上下功夫。”
謝東鋼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2014年上半年,重型機械行業發展依然面臨傳統服務領域需求不旺,鋼鐵、核電、風電、石化、煤化等新的增長點需求不穩、能力放空等問題,生產經營也將遇到很大困難。但是只要近期與長遠相結合,圍繞轉型升級、“兩化”融合、節能減排發展的主線,堅持科技創新,擴大服務領域,相信行業將渡過難關,走向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走好這一步,就要順應全球裝備制造產業變革趨勢,在創新上下“苦功”,使企業真正成為“三個主體”,即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當然,創新是多方面的,除了技術創新,還須重視管理創新和體制創新。只有堅持技術、管理和體制創新多輪驅動,中國制造才能更加健康、更可持續,從而實現重型裝備國產化,為實現“中國夢”作出貢獻。
來源:中國冶金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