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志強:農業機械化完全有可能 但要走很長的路


    時間:2014-06-12





      2006年,他是網絡票選的10個中國人最想打的人民公敵。時隔數年,他憑借《野心優雅》成為富豪作家。同行評價他,干開發商的活,操總理的心。本期嘉賓: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本期話題:城市夢。

      曾經城里人是所有人向往的光環,而如今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逆城市化、空城的現象卻不斷涌現。任志強認為,我們不該一味追求數字增長,而應該對城市化有新的理解。



      任志強:我覺得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對城市化有個新的理解,實際上觀察各發達國家的歷史會發現,城市化是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調整人口結構的過程。德國現在只有1.4%的農業勞動就業人口,美國只有3%,如果中國只剩10%到20%的農業勞動力的時候,情況就完全發生變化了。也可能我們已經開始出現了一些雛形,就是農村的人都不種田了,是城里的人組織著農業、工業在承包被荒廢的土地,這種雛形已經開始了,慢慢到最后發展的結果一定是農業工業化,這就徹底改變了誰去農村的問題。

      在農業工業化的進程中,任志強說起了在美國工廠的見聞,當農業生產者褪去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身份,這對于我們又有怎樣啟發?

      任志強:我們說美國的農業工人不是說他是農民,這是農業就業人口,你別搞錯了,他可能是大學生、工程師。我去過美國一個農場,夫妻倆人,一個是學化學的,一個學機械的。男的負責耕種,女的負責化學,把所有的土壤提前檢驗出來,要種什么糧食,配多少什么東西。兩個人種多少地呢?1700畝,這一個家庭,耕完了全部機械化。完了以后這個男的干什么?到鎮上,鎮上有一個期貨集市,向全世界賣糧食。這老婆負責在家里教5個孩子,5個孩子從小學開始到中學,都是家庭教育。它已經變成了一個工業化的分節點,不再是一個家庭的概念,也不是一個農村的概念,完全兩回事。

      我覺得中國可能實現不了,因為中國有太多的山區沒法機械化,但一定有相當一部分會形成這樣一個工業化的農業。那么農村干嘛,農民都進城,反而是沒有知識和文化的人種不了田,變成城里的人,為什么?當城市人口極度集中的時候,城市化的改革讓你擦皮鞋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這就是一個變化。如果不曾達到這種分化,是不行的。我們有兩個問題沒解決,一個是戶籍的問題,一個是土地制度問題。農業實現機械化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我們可能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實現。

    來源:中國廣播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