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曾任第9、第10屆全國政協常委,第10、第11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1982年辭去公職到農村創業,現任新希望集團董事長,中國民生銀行副董事長。榮獲“亞洲之星”(2000年度美國《商業周刊》)、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企業領袖、中國十佳民營企業家、中國改革風云人物等稱號,獲評2006年CCTV年度十大三農人物、2006年及2010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12年“人民社會責任年度人物獎”等。
在市場上打拼了31年,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如何常青?
11月29日,接受商報記者專訪的劉永好講述了新希望的三大創新。
即走出國門、用互聯網思維開拓新業務、實施股權投資。
劉永好11月29日出席了第三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他在會后接受商報記者專訪時道出了常青的秘密:創新。他說,新希望的三大創新招術就是:走出國門、用互聯網思維開拓新業務、實施股權投資。
“我準備拿1億給年輕人燒”
觀念創新:不做高高在上的王,扎根實際搞創新“接地氣”
劉永好細說了自己的多個頭銜,“先是‘鵪鶉大王’,后來養雞多時被叫作‘雞王’,養鴨多時是‘鴨王’。不管是什么王,當時聽了還是很高興的。”
話鋒一轉。最近這幾年越想越不對,想當大王是錯的。
他認為,傳統行業的轉型已是當務之急。
“傳統企業靠過去做大規模的發展模式行不通了。”劉永好說,他有生產鋼鐵的朋友,現在生產越多虧得越多。金屬產業也是這樣,輕紡產品也是這樣。
劉永好解釋,古時候很多的大王就是占山為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只靠搶奪都活不長久。劉永好發現,要真正與群眾、農民、市場為伍“接地氣”,這才是真正的“王道”。
他與集團的年輕人強調得更多的則是:“接地氣”,一定要扎根中國的實際。
而如今的商業發展機會和模式已經和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接地氣”,必須創新。
他從商品角度研究,總結了一個“三段論”。改革開放第一階段,是短缺經濟時代,商品供不應求,這時只要敢為天下先,成功就不難;第二個階段,商品基本平衡階段,靠規模優勢,以及為人踏實認真做事成為勝出的砝碼。
“我感覺從2010年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好多產業出現了規模擴張后帶來的壓力。”劉永好意識到,這時候,僅僅靠企業家的“情商”,靠繼續擴大規模已經不能獲得市場先機了,市場競爭越是充分,對于模式和技術創新的要求也越高。
劉永好說,對于新希望而言,農業是最古老而傳統的行業,在制度、管理、技術、產業方向上都需要新的突破。
劉永好透露,新希望集團專設了創新委員會,全部由年輕人來搞,新希望出錢。“我們準備拿出1億給年輕人燒,燒壞了就不要了,燒得好可能就變成10億、100億。”
“始終在潮頭上才能前進”
模式創新:走出國門、互聯網新業務、股權投資“三劍合璧”
如何進行創新?
劉永好說,“蘋果掌握技術、研發、銷售,把加工放到了中國。我們為什么不能學呢?”
“我們只能走出去。”他認為。
以新希望集團為例,劉永好講述了創新的第一招,走出國門。
新希望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巴西正在通過聯合、或者控股收購的方式,把土地、陽光、水經過加工變成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的產品。
“現在我們在海外已經有35家工廠,仍在以每年超過10家的速度擴張。在收購平臺和技術方面,最近正加大與海外發達國家的合作。”劉永好透露說,在資源領域最近則在新西蘭購買了一些乳業企業的股份,“利用當地的草、陽光、牛,生產當地的牛奶,然后在當地加工生產最好的嬰幼兒奶粉,供應中國市場。”
劉永好說,新希望的第二個創新就是擁抱互聯網,拓展新業務,“就像在海里,你始終在潮頭上,才能有效前進,否則被打在沙灘上,就沒你的戲了。”
“雙十一”,劉永好來到了阿里巴巴總部大廳,與許多人一道饒有興致地觀看著互聯網商業對年輕一代的“洗禮”。“我跟馬云、馬化騰,跟好多互聯網的企業家都是好朋友。”劉永好說,與他們接觸,讓自己認識到所有企業都要學習互聯網的創新精神。
劉永好自然不會把對互聯網的感受停留在口頭上。
2013年10月9日,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陸家嘴行情,問診集團有限公司、日本SBI控股株式會社在上海浦東新區簽署協議,三方將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金融創新業務。
“這種既有國有企業上海陸家嘴,又有民營企業,又有國際上做互聯網金融做得最好的企業,三者的結合,我相信有較好的發展。”劉永好介紹說,除了互聯網金融,新希望集團近年來已經滲透到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今年,新希望集團已與民生銀行股東籌資注冊民生電商。劉永好透露,民生銀行已與阿里巴巴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諸多方面全方位合作。
對于金融業的發展,作為民生銀行大股東的劉永好認為,誰更適應市場,誰就走得更快,誰有更多的創新能力,誰的服務更好,誰就有可能走到前面,這是金融行業的未來。
劉永好還談了自己的經歷,講到了第三個方面的創新,“把實體投資、區域總部發展和國際基金產業投資組合起來,海外的路子將會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2011年8月,劉永好以重慶為支點正式進軍私募領域,設立兩家股權投資中心,將在重慶市開展股權投資業務。同年11月,新希望集團發起設立的新希望產業投資基金(美元)在北京正式成立,這是四川首只專門投資海外農業產業的投資基金,規模2億美元。該基金的主要出資方為新希望集團、國際投資巨頭新加坡淡馬錫、農作物加工企業美國ADM公司和綜合商社日本三井物產。
“女兒只是經理人團隊一員”
制度創新:搞混合制家業傳承,接班人劉暢只是管理團隊的成員
如何看待接班人,劉永好也對商報記者敞開心扉。
2013年5月22日,在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召開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劉永好宣布不再擔任董事長一職,其女劉暢正式繼任,并讓非家族成員、曾出任過山東六和總裁的華南理工大學管理學教授陳春花擔任聯席董事長兼CEO。
《哈佛商業評論》認為,以往接班有兩種模式,多數人由自己的家族二代接班,少數人才有美的集團行情,問診何享健那樣的魄力,干脆請職業經理人掌舵,還從未出現過這種“混合制家業傳承模式”。這一模式的成效仍有待時間檢驗,“但其創新意義與理性精神,無論對中國家族企業還是全球家族企業的傳承,都有突出價值。”一方面,劉永好為了解決創業元老占據高位的問題,他自己帶頭退出新希望股份公司的管理層;另一方面,在任命陳春花的同時,他又任命陶煦出任公司總裁,穩住老團隊,確保繼任者可以順利過渡。
“劉暢有海外學習的背景,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她也有較扎實的金融、管理類的知識功底,并且從基層做起,在新希望體系內、外有10年的工作經驗。”劉永好坦言,公司內部對于劉暢出任董事長是比較認可的。但劉永好同時強調說,女兒畢竟還年輕,更重要的是,新希望現在是一個8萬人的龐大體系,這是任何個人的智慧所不能完全駕馭的,因此,這個接班一定是由一個責任感強、專業能力突出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共同來完成。
“劉暢雖然是我的女兒,但是,在公司管理方面,她的角色更是我們年輕的、充滿活力的經理人團隊中的一員。而對于這個年輕團隊上任后的表現,我認為還是不錯的。”劉永好說起女兒接班后所帶領團隊的表現滿含笑意,信心十足。
62歲的劉永好在農牧領域堅守了30年,他卸任后在新希望扮演著什么角色?
劉永好對商報記者說,“我現在利用休閑時間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去了解一下國內以及世界上其他優秀的企業他們在想什么,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發展是走的一條什么樣的路徑。這既是休息,也是學習。”
對話
成功之道有四 心態排第一
重慶商報:您作為“創一代”民營企業家的代表人物,很多人都想從您那里請教成功經營企業的智慧。您有什么創富心得可以分享?
劉永好:第一心態好;第二合作共贏,分享價值。我這幾年跟很多企業有合作,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包括農民朋友他們都愿意與我合作。為什么?因為在合作過程中,我們互相尊重、利用各自的優勢,共同創造價值,共同分享價值。
第三良性的競爭。大家知道我們做飼料,泰國正大也做飼料,而飼料市場的競爭本身也很激烈。但是,我們兩家企業仍然互相尊重。我在任何時候都說泰國正大是我的老師,謝國明先生是我的老師,而謝國明先生對我也是認同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存在適度競爭本身就是非常正常的,關鍵是你以什么樣的姿態和心態去面對。從另一個角度,良性的競爭對于行業整體的提升也是有好處的。
第四要陽光、正向、規范。我們從來不做兩本賬,我們現在有500多家公司,始終堅持規范的、陽光的、正向的企業文化,我覺得這是我們持續發展了31年,現在還沒有倒下去,并且還有較好的發展勢頭的重要原因和基礎。
來源: 重慶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