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一向是民營企業家的代表人物,在本次論壇上也成為各界追捧的對象,很多人想從他那里請教成功經營企業的智慧。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劉永好認為三中全會之后,中國改革迎來了新局面,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歷史性地位已經奠定。
《中國經營報》:對于最新的改革形勢,你最關注的是哪些方面?
劉永好:我最關心的還是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態度,這35年的改革歷程就是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變化過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講先看一看,不要動;之后變成要求私營企業試一試,這算是一個進步;此后提出了“有益補充”的說法,再之后定義“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三中全會談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重要組成部分。從這樣的變化可以看出,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是不斷漸進向上的,這給我們極大的鼓勵。我們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能并行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
《中國經營報》:最近很多專家、學者和業界都在關注民營銀行的設立問題,前段時間你也在上海自貿區跟一些企業合作,是否可以談談你的看法?
劉永好:國家提出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是非常好的事情。民營企業最希望能夠被一視同仁地對待,一方面是減少限制,一方面是獲取資源。以往銀行都是國家投資,它們對大企業及央企的支持力度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比較少。其實小微企業雖然貸款比較少,但利潤率可能更高一些。阿里巴巴的每筆貸款都非常小,但匯集起來仍然可以取得很大的利潤。所以民營銀行更加市場化,也更加貼近民生,尤其在服務小微企業層面能做得更好。從另一個方面說,民營銀行體量小,不能走國有銀行的老路,所以勢必會創新,互聯網金融創新就是最大的創新。
國家允許用不同的方式組合,以促進金融的發展和變革,從而為各種所有制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提供更多便利,這是國家改革的重點。
《中國經營報》:在你看來,有沒有利用農民的土地更加有效率、更加集約化的運作?
劉永好:三中全會也談到了要讓農民、農業現代化,讓農民享受改革成果,邁進新型城鎮化。以當下農產品種植的產量要滿足近14億人的需求確實越來越難,即使科技在進步,但糧食產量的增量還是有限的。我覺得一方面我們還要繼續搞活經濟,政府對農業相應提供一定的支持補貼;另一方面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搶占資源,以增加耕地。經過大概十七八年的努力,新希望在海外已經建立工廠超過30余家。我們加強海外投資的新策略,就是到資源充足的地方去發展資源性的產品,到發達國家收購品牌和技術,到發展中國家建工廠。
《中國經營報》:你之前曾規劃了一個農業的電子商務平臺,你如何看待農業領域電子商務的發展?
劉永好:農業是最傳統的產業,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跟現代科技嫁接。但是,不是說互聯網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是一個產業體系的變革,我們還需要思考怎樣幫助農民解決技術問題、金融問題、市場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這么龐大的體系應該怎么利用互聯網精神進行創新和發展,這是一個組織體系的變革問題。
來源:中國經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