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第一股特銳德董事長于德翔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上市公司踐行資本市場“中國夢”,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資本市場的投資與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打造極具影響力和成長性的企業群體,以良好的業績回報投資者,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助推器。作為創業板上市公司,特銳德正在進行的“二次創業”正是實現公司“中國夢”的必經之路。
創新求變成就第一股
2009年5月1日,中國創業板歷時十年終破壁,當年9月,成立僅五年半、此前名不見經傳的特銳德以國內創業板上市第一家的身份成功登陸創業板,讓整個資本市場為之側目。在公司董事長于德翔看來,成為創業板第一股有偶然更是必然,成為第一是偶然因素,而能夠在創業板上市則是公司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公司自成立以來就堅持“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的創新發展理念,實現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的結果。
搶抓市場機遇,快速成長為國內箱變龍頭企業。特銳德作為箱式變電站的開發和生產企業,公司早期的快速成長依托于中國鐵路交通的大發展。2004年公司成立之初,敏銳地抓住第六次鐵路大提速這一歷史機遇,用短短一個月就帶領公司制造出鐵路電力遠動箱變的第一臺樣機,并于2005年濟南鐵路局供電箱變招標中憑借精致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大有斬獲。2007年,公司又抓住了高鐵發展的機會,以奧運工程中國第一條350km/h京津高速客運專線鐵路為突破,開發出了中國第一臺高速鐵路智能遠動箱變并迅速進入高速鐵路市場。特銳德在高速鐵路市場所占比重在2009年達到最高水平,接近70%,成為國內最大的箱式變電站企業。
2009年9月,公司成功登陸創業板,募集資金8億元,為公司新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成功上市之后公司并沒有固步自封,而是針對市場和行業的新變化主動尋求突破。在鐵路市場之外,公司還積極開拓煤炭、電力、石油等市場,使市場多元化,箱變產品市場占有率取得了鐵路市場第一、煤炭市場第一、局部電力市場第一的驕人成績。
憑借創業團隊的專業技術出身和引自國外的先進箱變技術,公司從成立之初的二十余人、800萬元資產,到2012年發展成為凈資產超過11億元、年銷售規模超過10億元的高新技術上市公司。
“二次創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創業難,守業更難。”于德翔率領的高管團隊發現,特銳德在規模的急劇擴張中,尤其是上市后,在管理、市場等方面遇到了大大小小的問題,這些問題因行業的變化日益顯現。尤其是2011年高鐵建設放緩,公司業績一度受挫。行業和企業的一系列變化使公司高管團隊在認真總結7年高速發展得失的基礎上,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新7年規劃。
于德翔認為,“企業上市后短期內關注的是業績,但從中期來看應該從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并不斷鞏固團隊,獲得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公司把成立后第一個七年稱為“一次創業”,計劃用2011年以后的七年展開公司的“二次創業”。
根據“二次創業”的戰略規劃,從2011年起,公司已經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從作坊向工廠的轉化、從游擊隊向正規軍的轉化,夯實了基礎管理,為公司二次騰飛做了充分準備;2013-2014年公司計劃用好資本杠桿快速擴展,創新商業模式,實現集團化發展,提升特銳德品牌;2015-2016年計劃用創新實現領軍行業發展,做成全球規模最大、研發實力最強的戶外電力設備基地;2017年實現特銳德全面發展,鑄就TGOOD知名品牌,成為中國電力設備的領軍者,實現帶動中國電力設備制造業步入國際梯隊的夢想。
公司“二次創業”將通過技術創新占領行業制高點。為鞏固在各主要市場和整個產業鏈中的地位,公司產品以戶外箱式變電站為基礎,逐步向開關柜、H-GIS、永磁斷路器、電力自動化方向發展,并進軍重要元器件生產領域。2011年,公司收購了廣西中電新源電氣有限公司,還與西門子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期望拓展核心器件業務,提高企業整體制造工藝水平。
“二次創業”最關鍵的在于商業模式創新,即設計與目標客戶相適應的盈利模式,形成產業化競爭優勢。2013年公司成立了電力設備租賃事業部,針對工業園區、基建項目等臨時施工電源的需要,提供包括移動式智能變電站等在內的全套配電產品,開啟了電力設備租賃市場的先河。根據初步規劃,公司在2017年將全面建立起集團化經營的“分散式集團化商業模式”和“電力設備租賃商業模式”,在國內有條件的區域建立起多家合資或獨資子公司,在電力設備行業形成強力的根基和強大的領先優勢。
目前,公司“二次創業”市場創新效果初顯。2013年以來公司接連獲得電力系統1.12億元、鐵路系統拉日線6000萬元大單,并完成對樂山一拉得的增資,以外延式發展獲得公司規模的迅速擴張,公司一季度銷售收入增幅達43.49%。隨著鐵路投資的恢復,公司鐵路市場訂單逐漸回暖,5月公司最新中標蘭新鐵路、大西鐵路部分項目上億元。
來源: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