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蔚華:偉大的事業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


    時間:2013-04-02





      馬蔚華領導的招商銀行(600036)去年首次進入《財富》世界500強,它是首家進入此排行榜的大型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是中國一家極具創新精神的商業銀行,它的零售銀行為中國銀行(601988)業樹立了新的標桿。從一家普通的小型股份制銀行發展成為今天的業界標桿,馬蔚華功不可沒,因此,他也多次入選本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去年的財富CEO峰會期間,馬蔚華先生接受了本刊專訪,就銀行業的競爭、趨勢、估值、融資、招行的創新、“二次創業”、國際化等議題發表了他的觀點,以下為訪談摘要:

      《財富》(中文版)問:招行這幾年與同行相比發展速度比較慢,民生銀行(600016)的董事史玉柱在微博上說民生要在未來幾年超過招行,請問出現目前這種競爭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馬蔚華答:差距越來越小是正常的。現在競爭越來越激烈,信息越來越透明,世界是平的,得到優勢和失去優勢的時間越來越短。你的戰略戰術別人很快就能知道,別人可能在你的基礎上有新的創新,你也可能在他人的基礎進行創新,這很正常。這種創新的頻率越來越密。給我們很大的壓力,需要我們去認真總結,學習別人,加快創新。要把史玉柱的話當作我們的動力。我覺得在某個階段,誰都有可能走到前面的時候。

      問:招行在商業銀行中以創新著稱,自一卡通之后,招行還有哪些你認為比較重要的創新舉措?

      答:一卡通是比較早的創新,后面還有一網通、財富管理、信用卡、私人銀行、網上支付,到現在是移動支付、電子錢包等等。這一路走來,招行創新不斷,包括我們現在轉型做小企業,是重新定位,探索做小企業的經驗。除了業務創新以外,還有流程改造、資源整合這方面的管理創新,我們在適應大數據時代方面也做了很多創新。比如,將來你可以充分共享公共信息,那么我的戰略和競爭對手的戰略就都會互相了解,一方面,我們創新的頻率要加快,另一方面要提高分析挖掘數據的能力,更多地用到管理上。產品可能競爭對手學得很快,管理是內功,市場的發展和服務的提升最后往往取決于管理能力。

      問:這兩年,你提出招行要進行二次轉型,請問二次轉型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如果說一次轉型是商業模型的調整,那么二次轉型是管理的提升,包括成本的管理、資本的管理。比如說資本的管理,怎么把寶貴的資本更有效地在不同的產品和不同條線進行分布。按新的資本管理辦法,做零售業務風險權重是50%,做小企業是75%,做大企業是50%,怎么樣更科學地分布資本,你將來就可能獲得更好的效益,同時又能節約資本。我們目前零售業務已經占到35%,我們批發業務中,中小企業占一半。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做小微企業,成長得也很快。因為它既能提高定價,又能控制成本,還能風險可控,這會給我們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利率市場化后,利差會縮小,要保證息差不縮小,你就必須不斷地調整業務結構。

      問:招行在金融危機之前以較高的溢價收購香港永隆銀行,這應該是招行國際化的關鍵一步。請問,目前收購整合是否結束?對招行在香港的業務進展是否滿意?

      答:整合很順利。當年我們收購的時候就有認真的分析和判斷,在金融危機之前,我們就完成了收購的合同。金融危機是下半年才開始。金融危機時就有人問,為什么不等到下半年再收。這有兩個問題:第一,你收購的戰略意義并不因為市場的變化而改變,假如下半年沒有金融危機,那你就不會后悔上半年的收購;第二,假如你上半年不收購,下半年來收購。但買賣講究雙方平衡,此時如果對方覺得價格不合適,那他還可能不賣了。你就失去了這個機會。招行的零售業務發展很快,我們在深圳,很多客戶在香港,很多客戶還會流向香港,因此我們必須在香港有一個零售體系,而在香港單獨申請零售體系并不那么容易,收購是速成法。我們也知道,世界上70%的收購是失敗的,失敗的原因就是文化的整合,但深圳和香港的文化是相通的,我們有充分的把握實現文化的一致性,從而保證收購整合成功。實際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收購后,永隆銀行無論是資產還是利潤的增長在香港同業中均名列前茅。

      我們收購就是要做到一加一大于二。收購后,我們做了很多的整合,內保外貸、外保內貸,我們聯合做了很多業務。我們收購的目的就是利用招行在內地、永隆在香港這兩地之間的優勢,定位也是如此。這就是與別人的區別,永隆作為一家單獨的銀行,在香港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大的,但與內地的招行配合起來就有不同,有不同制度、不同市場的優勢。

      中國企業“走出去”吃了很多虧。我們在國際化上做了兩個嘗試:一是在紐約,相隔17年后,我們在那里建立了分行,我們在紐約已經三年多,第二年就盈利了。并購的問題非常復雜,因此,選擇香港來探索是合適的。正好也有這個機會。今天來看,這個并購更加有意義,比如財富管理,香港和大陸可以一塊做。

      問:很多人將招行與美國以中小企業和零售銀行著稱的富國銀行相比,請問與富國銀行相比,招商銀行還有什么不足?

      答:富國銀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跟它的差距主要還是體現在不同的市場、不同的體制。相同的方面在于,富國原來也是家小銀行。當年我們搞網絡化的時候,到美國去考察,那時就有完全虛擬的銀行,但我沒有把它們作為學習的榜樣;BANK ONE是一半的虛擬一半的實體網點,我覺得也沒有學習的意義。只有富國是水泥加鼠標,即傳統的銀行加上網絡的改造,這與我們是一致的。我們后來做的很多事,富國銀行都給我們很多啟發。比如做小企業,第一次轉型時我們提出做中小企業,但中型企業范圍太大,后來我們改為兩小企業,這就是受富國銀行的啟發。做小企業“既能提高定價,又能控制成本,還能風險可控”就是富國的經驗,我們全體高管到沃頓(商學院)學習,就是學習富國銀行的經驗。

      不同的方面:美國市場更加市場化,而且美國市場的信用環境比我們好,它的征信體制是它做小企業很重要的一個保證。我們還缺少這種完善的征信體制。另外,在銀行的治理結構、激勵和約束機制,我們與富國銀行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也在努力改變現狀、努力學習。

      問:富國銀行現在是美國網點第二多的銀行,而招行還只有不到1,000個網點,這是不是也是個差距?

      答:網點不是主要問題。做零售我們可以用網絡替代90%,做中小企業可能完全替代。將來網絡人人貸,網絡社區帶來很多便利條件。這方面我覺得問題不大。如果我們流程更科學、風險評價更準確,網上就可以做業務,而且中國的網絡并不落后。

      問:你們怎么區分小、微企業?

      答:美國的小企業很小,貸款額在10萬美元以下。我們相對比它們還要大一點,我們對微小企業,貸款額是500萬元人民幣以下,小企業是2,000萬元以下。

      問:目前,中國銀行在資本市場估值很低,你認為是真實反映了中國銀行業的問題?還是只是市場的過度反應?

      答:市場對銀行的估值反映了市場對整個中國經濟的認識和理解。說明大家對中國經濟還是有擔心的,一方面是擔心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下滑,會出現轉型和調整。最近30年,中國經濟實際上是一路向上的,只是到最近才出現了一個拐點。這既有國際上金融危機的影響,也有中國失去了高速增長的環境。比如人口、能源、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還有宏觀調控。我在美國與投資者交流的時候,他們說擔心中國銀行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會出現不良資產比較大的上升,這又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平臺貸款,二是房地產貸款,第三是中小企業貸款。他們的擔心其實存在對中國實際情況的不了解,地方政府平臺是美國沒有的,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地方政府平臺的問題在于地方政府有沒有還款能力。我看這幾年包括2012年,政府的財政增長都是超過GDP的。而且中央政府和監管當局對地方政府平臺貸款約束非常嚴格,審計署也進行了審計,比較早地看到了發生危機的可能性。在地方政府有充分還款能力的情況下約束它,就會使風險大大減小。但如果地方政府平臺貸款都由中央背書,那可能就鼓勵了放貸和貸款。中央現在讓地方發債,地方財政承擔,中央的這個態度是對的。

      房地產市場也是一樣,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非常有潛力。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只有51.27%,美國都70%了,因此中國房地產市場還是很大的,還有相當多的人住房需要改善。今天房價為什么這么高,主要是因為我們積累了很多的流動性,而中國可投資的金融產品有限,房地產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投資渠道。都去投房地產就造成了價格上升,這是一種貨幣現象,流動性過多。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就是為了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就是說保證一般老百姓能買到房子,除了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建設,房價要平穩,將來真正的商品房應當隨行就市。但要讓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不能像現在這樣,一般老百姓買不起房子。我認為倒不見像一些人所想像的,會出現大量的不良資產。中國的情況和美國的次貸危機不同,美國是不具備貸款資格的人買房,最后產生了不良資產。

      關于中小企業,每天都有大量小企業倒閉,每天也有大量企業新生,這完全是一種正常的新陳代謝。總的來看,我們國家的中小企業還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而且現在不管是政府還是金融機構都有很多的扶持政策。現在大家對中小企業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實際地支持它們,我覺得這一塊將來還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動力,不會出現大的、系統性的銀行不良資產。從實踐看,小微企業不見得比大企業風險高,關鍵得抓住規律。比如麗江有那么多旅游商店,都是賣旅游產品的,好多年都如此,這些小企業就是需要流動資金,它們的風險是一樣的。而這些小企業的業主幾代人都在這里,誰都認識誰。不會因為借了銀行幾十萬塊錢就跑了,因此,對這些企業完全可以免擔保、免抵押,供應給它信用貸款。這樣的企業基本上沒有大的風險,遵循的是大數原理,做信用卡也是大數原理。還有一些屬于產業鏈,不同的產業鏈、不同的商圈你可以總結它們的規律,然后運用大數原理找到一個科學的辦法,快速審批。這樣實際上你可以將風險容忍度適當提高,同時定價能力也可以大幅提高。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