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知名電視人,現在的身份變成了愛奇藝首席內容官。作為已故相聲大師馬季的獨子,馬東選擇離開他從事14年余久的電視行業時,突然宣布加盟視頻網站愛奇藝,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在馬東看來,這是他“40歸零”的一個新嘗試,而視頻行業能夠給他帶來生活方式和狀態的改變。
“這對干電視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我會突然意識到這個行業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隨著這幾年視頻網站的迅猛發展,馬東也關注到這一趨勢,有些數據甚至讓他深受刺激——比如北京地區電視開機率兩年之內下降一半。但這并不是馬東離開央視的原因,在“追求改變”的強烈念想下離職,然而最初馬東并不知道要去做什么。
目前,剛加盟不到半個月的馬東正在努力適應新公司的氛圍,從體制內走到體制外,從傳統行業走向互聯網產業,工作的邏輯方法、思維模式都讓他感到很大不同。作為愛奇藝的首席內容官,馬東將全面負責愛奇藝的內容采編及制作工作,也包括一部分版權采購工作,他希望自己資深的電視經驗以及積累的人脈,能夠豐富愛奇藝的內容資源。
從電視行業轉向IT行業,馬東的選擇背后有著怎樣的邏輯,他對視頻行業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中國企業家網整理觀點如下:
馬東:
視頻行業將推動制播分離
我關注視頻網站大概有兩三年了,一直在說三網融合,三網融合的一個強指向就是網絡視頻業的發展;第二就是電視領域的制作團隊就是電視劇已經完全市場化,這個過程其實也很快,嘩一下就完成了,市場化以后使中國電視劇行業有一個特別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現在已經是全世界最好的電視劇行業、電視劇市場。
那么電視制作從業這一塊,雖然有意識形態管轄控制等相關因素,但是單純制作上來講,制播分離這個事情說了很多年,但將有一個契機變化出來,這里面很重要的一個推動力是視頻網站。在這之前,中國的播出平臺與制作公司,由于電視臺有播出渠道,制作公司是散兵,電視臺是強勢一方,制作公司并不敢和電視臺叫板,但近兩年視頻網站都在強化原創內容并且加大版權采購,讓制作公司有了新的發行平臺。
不僅僅是視頻網站,包括去年《中國好聲音》的制作公司星空華文,與浙江衛視并沒有采用以往的買斷模式,而是投資分成,為中國電視行業開了個頭。我覺得這種制播分離和視頻網站的發展,會使電視節目制作行業面臨一撥強大的市場化浪潮,這個浪潮會使得這個行業更強大,并且淘汰更加激烈。
我覺得互聯網視頻行業的機制肯定比傳統電視行業機制要好一些,但是傳統電視行業確實有它不可替代的巨大優勢,比如覆蓋、中國人收視習慣這部分。
我覺得干電視的人,第一要對制作很敏感;第二要對市場很敏感;第三要對傳播方式的變化很敏感。視頻網站這個行業給傳播方式帶來巨大變化,這個變化在三年之內會有很明顯的體現。
我對未來幾年的判斷,電視也好、視頻網站也好都是內容輸出的媒介,中間是廣大制作群,這種制作群現在依附在電視機構里面,我覺得它會逐漸脫離出來,不見得它全部都會進到互聯網、視頻行業,它只是變成一個獨立的制作群,這個群就有點像今天全國那么多電視劇制作公司。在這個生態聯系下,節目會更好。
電視臺做視頻網站基因不對
(包括湖南衛視在內的很多電視臺都自己做視頻網站,現在一兩年過去,他們似乎沒有發出太多聲音。)因為基因不一樣,它不是一個真正開放的網站,只是把一塊剩余資源管理起來,不是真正去市場重新整合資源的思路,我不看好電視臺自己做網站。管理基因也不一樣。我一直關注視頻行業,在優酷合并土豆、百度收購愛奇藝股份后,視頻網站蛋糕已經被分的差不多了,格局很清晰。
當然我不會太關心和評論競爭對手,我只關心我能為愛奇藝做什么,最大的一點是,希望用我這么多年的電視制作經驗和背后的資源,給愛奇藝帶來一點提升。
我加入愛奇藝這個消息公布后,手機收到好多傳統媒體以前的同事、朋友還有有好多我都不認識人的短信,短信主要內容一是表達沒想到,二是希望找我聊聊。
我能感覺到中間那種變化,傳統電視行業里面有很多人是非常優秀,在電視行業也很舒服,很多人都模糊感覺到今后是一個網絡的天下,但他們不會太理性去看、去數據分析。
視頻網站應該學電視臺什么?
視頻網站首先應該去追求今天電視領域的制作水平。且不說這種播出渠道、方式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變化,先向制作水平看齊,我覺得這方面視頻網站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制作思路覺得分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內容,內容方面因為是網絡自制,所以更多是針對你的受眾,你的受眾是什么人,這個拿數據一看就跟電視很明顯區別開。
另外一個方向是形式,形式方面現在視頻網站的制作團隊確實離專業的電視制作團隊中間是有一個距離,它這個距離在迅速縮小,今后我覺得還是那句話:不見得會有什么干電視、還是干視頻網站的,它就是不知道今后叫什么,它是同樣一批制作人在給不同的頻道輸送節目。
(觀點節選自新浪科技)
來源: 中國企業家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