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實體經濟成為"走出去"先鋒——訪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稅收委員會主席、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
近年來,在互聯網、金融等行業迅速發展的同時,實體經濟屢被“唱衰”。作為實體企業中的一員,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ICCCHINA)稅收委員會主席、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卻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實體經濟一定是中國經濟的脊梁,是強國的基礎。”李東生認為,中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如果不能直接創造出財富、創造出產品,那么消費、服務、科技領域很難單獨存在,最終還是要依附各種各樣的消費產品來體現價值。所以,我們選的這條路很艱難但很有意義,現在實業賺錢不多,不代表未來實業不能賺錢。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等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起李東生的強烈共鳴。
李東生認為,在中國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體經濟作為“走出去”的先鋒才會更加穩健。
然而,在實體經濟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核心基礎工業的投資回報率比較低。以電子信息行業為例,半導體顯示和半導體芯片兩個產業的單個項目總投資均超過500億元人民幣,其中,資本金約占50%。在經濟和產業市場較好的情況下,凈資本回報率很難超過10%。一旦出現經營環境不好的情況,企業的利潤將變得十分微薄,甚至出現虧損。
“半導體芯片和半導體顯示產業是提振我國電子信息競爭力最重要的基礎。”李東生建議,國家應采取切實有效的綜合措施支持這些產業的發展。
首先,繼續出臺政策加大對半導體顯示和半導體芯片產業的支持。半導體芯片和半導體顯示產業都具有投資金額大、回報期長、技術流程相似、戰略意義顯著等特點,如果能適當降低該兩產業的稅率,將有效地扶持我國相關企業的發展。
其次,結合《中國制造2025》戰略部署,支持半導體顯示骨干企業打造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議在半導體顯示骨干企業中,選擇已獲批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幫助其打造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為該領域盡快趕上發達國家技術水平創造條件,形成制造業創新驅動、產學研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切實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推動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
再次,繼續保持國家對項目資本金投入政府財政貼息的政策。由于半導體顯示和半導體芯片產業的資本回報率偏低,導致新投建項目社會融資面臨困難。政府已經發了三期國家專項建設基金,在前兩期國家專項建設基金中,對經審批的項目給予低息的資本金投入支持,通常占總項目投資額的15%,企業在未來10年分期回購政府股份。該政策的前兩期中,國家財政予以貼息優惠,很好地緩解了企業在資本金籌備過程中的壓力。但從第三期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開始,基金利息已經按照銀行同期的貸款利率執行,使得企業的財務負擔較重。因此,建議繼續執行國家對重大項目資本金投入政府財政貼息的政策。
最后,作為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稅收委員會主席,李東生建議免除企業利潤轉增資本所繳納的企業所得稅,鼓勵企業以稅后利潤再投資新項目。據了解,韓國為鼓勵本國企業在電子信息核心產業的投資發展,針對半導體顯示及半導體芯片產業新工廠設備投資的10%,直接抵減投資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目前,我國半導體顯示及半導體芯片產業蓬勃發展,這兩個行業技術門檻高,資本投入巨大,并且新項目陸續投建。建議國家出臺類似的財稅政策,對這兩個產業的企業以稅后利潤再投資新項目的,即利潤轉增資本部分,免除企業所得稅,并返還利潤再投資金額已繳納企業的所得稅。
2016年4月,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稅收委員會成立。“委員會正在努力建立完善的機制和增加ICCCHINA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稅收政策的制定,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爭取最大利益。”李東生表示,去年,他們第一次派代表參加了國際商會稅收委員會2016年秋季會議,在會議上學習了新的國際稅收政策的同時也第一次發出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的聲音。
李東生表示,今年,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稅收委員會的工作目標是推薦兩名專家到國際商會稅收委員會、積極參與國際商會稅收委員會的春秋大會和其他相關機制性會議、組織國際稅收政策培訓活動提升我國企業對國際稅收政策的認識。
“我相信,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稅收委員會以后會更多地參與國際稅收政策的制定,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爭取最大的利益,協助相關職能部門建立更加完善的稅收政策。這才是我們的最大作為。”李東生說。(本報記者 范麗敏 張瓊文)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