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既要利用好這個廣闊的平臺實現自我發展,也要做好中國‘軟實力’的形象代言人,更好地將中國品牌展現給全世界。”在近日中國經濟50人論壇企業家理事專題研討會上,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的觀點,贏得了在場專家和企業家的高度認同與贊賞。
如何推進“一帶一路”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課題。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為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發揮了積極作用。近日,中國經濟50人論壇在伊利集團舉辦了首屆企業家理事談“一帶一路”專題研討會。據了解,這是50人論壇首次在企業召開企業家理事專題研討會。研討會邀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國務院參事夏斌、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段永基、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等中國權威經濟學家、企業家,圍繞“一帶一路”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一帶一路”步入新階段,真誠包容促共贏
距離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已過去四個年頭,“一帶一路”建設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致辭中表示,“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的區域合作倡議,目標十分宏大,內容十分豐富。他指出,“一帶一路”作為一個倡議,到現在為止取得的成績超乎想象,但可能還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真正實現預期的目標。在中國的大力推動下,“一帶一路”正逐步轉變為一種全球共識,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將進一步加強。可以預見,未來“一帶一路”將更具全球性、開放性、包容性,最終演變為一條全球互聯共贏之路。
在這條通往全球互聯共贏的道路上,中國企業應當扮演好怎樣的角色?潘剛認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上的投資不是“財大氣粗秀肌肉”,而是要“彬彬有禮贏尊重”。在真誠包容的基礎上,尊重當地文化、融入當地社會,實現共贏。
伊利準備在新西蘭建立奶業基地初期,曾一度遭到當地毛利人的抗拒。由于之前到當地投資的外商破壞了環境與文化,造成了毛利人對外商的不信任。了解到原因后,伊利派人連續幾個月多次拜訪毛利部落的長老,承諾保護當地環境、解決當地人就業、尊重當地文化,最終以誠意打動了他們。在基地的開工儀式上,伊利還特別邀請毛利人的四位長老前來祈福,以示對當地文化的尊重。伊利也因此贏得了毛利人的信任,毛利長老與伊利人行碰鼻禮表達“鼻息相通”。這是一個中國企業融入當地文化的故事,伊利正是以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及“和為貴”理念的傳播樹立了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這也證明,如潘剛所言,只有將“一帶一路”打造成一條真誠之路、包容之路,才能真正推動全球互聯共贏。
為“一帶一路”貢獻中國智慧,輸出中國“軟實力”
“一帶一路”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同時也為世界了解中國開辟了一扇全新的窗口。潘剛認為,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企業已經具備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雄厚實力。如今中國企業的投資已經遍布全球,全世界都能享受到中國制造的高品質產品。這些都是中國制造“硬實力”的突出體現。而把握“一帶一路”機遇,中國企業更應承擔起中國“軟實力”輸出的任務。
“軟實力”的輸出一度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短板。以伊利為例,多年前,一所國外名校MBA師生到伊利考察,伊利的相關負責人準備向他們介紹中國乳業的進步與發展。但一開始就遭到了外國學生們的打斷,他們直接表示:“不用講了,你們說的這些我們早就知道了”,甚至提議由伊利提問他們來回答,場面十分尷尬。其實,很多中國企業都遭遇過這種窘境。因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初期,一直在“引進來”上下功夫,“軟實力”輸出做得不到位,使得外國人不相信中國企業具備這種實力。
在潘剛看來,要扭轉這種局面,關鍵是思維的轉變。他認為,中國企業不僅要做“好學生”,也要擔當起“好老師”的責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以此提升中國的“軟實力”。他以伊利大洋洲乳業生產基地為例,介紹了伊利將整套伊利工廠運行標準帶到當地,培訓當地員工,幫助當地提升了質量管理水平,贏得了當地民眾的高度認可。這體現了伊利在“一帶一路”上搭建“全球智慧鏈”的實踐:在整合全球優質資源與智慧的同時,不斷輸出中國的標準、中國的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與當地社會實現共贏與共同發展。此外,潘剛還建議中國企業應當加強與全球頂尖高校合作交流。十年間,伊利先后兩次成為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的教學案例,潘剛也兩次登上哈佛講堂,面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講授中國企業的商業模式和中國企業家的管理思想,這極大地提升了中國企業的全球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表示,“一帶一路“中國智慧的第一要點是多元共贏。“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需要承認世界多元,在各國一律平等的前提下合作共贏,打造命運共同體。此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首倡將“一帶一路”打造成中國企業的“軟實力”輸出之路,凸顯了中國企業家的國際化視野以及中國企業的擔當,為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辟了全新的思路。相信在以伊利集團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優秀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必將成為一條連接全球的真誠之路、包容之路、互聯之路、共贏之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