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泉集團董事長唐一林講述與石墨烯的淵源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0-30





      敢于想象才能成就大事——圣泉集團董事長唐一林講述與石墨烯的淵源
     
      2017年,無疑是濟南圣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泉集團”)最火的一年,站在石墨烯的風口,引來了不少關注,很多紡織領域的從業者認識了這個企業,千方百計找到他們希望開展合作。
     
      雖然圣泉集團董事長唐一林說圣泉是紡織行業的一枚新兵,但這個新兵在行業里成長的速度之快卻讓老兵都刮目。它是如何火起來的?我想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的艱辛和磨難,只有親眼見到掌舵人,親耳聽他講述,才能了解。
     
      科技迷把不能變可能

      10月11日,由工信部發函支持,濟南圣泉集團牽頭,聯合產業鏈上相關單位籌建的中國石墨烯改性纖維及應用開發產業發展聯盟在上海成立;9月6日,中國化學工業協會團體標準發布,由圣泉集團牽頭制定的《石墨烯改性滌綸短纖維》、《石墨烯改性粘膠短纖維》、《石墨烯改性腈綸短纖維和絲束》等多項標準位列其中。
     
      直到取得這些成績,唐一林才展露出微笑。他曾說過一句話:“不被嘲笑的夢想,沒有去實現的價值。”那個曾被無數人嘲笑的夢想———用玉米芯提取“新材料之王”石墨烯,終于實現。
     
      當記者問起很多關于石墨烯的具體問題時,唐一林并沒有急于讓專家和研究人員來解釋,而是自己一點一點從理論到實踐,從技術到應用闡釋明白。對此,公司專家都笑著說:“他是個科技迷,什么事情都要搞得清清楚楚。”今年63歲的唐一林不光愛搞清楚問題,還喜歡鉆研和想象,這也是圣泉集團將生物質石墨烯從不可能變成現實的根基。
     
      石墨烯,大家都知道是從石墨中剝離的新材料。而圣泉的石墨烯是以玉米芯纖維素為原料,通過熱裂解法制備而成。怎么想出從玉米芯中提取石墨烯?
     
      這要從圣泉的主營業務說起。圣泉集團的前身是刁鎮糠醛廠,一直以來,企業生產的產品主要原材料就是玉米芯。他們將玉米芯中的半纖維素、木質素、纖維素分級利用,形成多條產業鏈。比如,半纖維素用來生產木糖、L-阿拉伯糖等,木質素用來生產染料分散劑、瀝青乳化劑等,而只有纖維素部分一直沒有得到理想的開發和應用。
     
      這個謎題引起了唐一林的興趣,他一直在琢磨,這塊“廢棄物”到底能做什么?
     
      在一次與中科院寧波所專家的交流中,唐一林得知一位在華博士留學生研究發現,樹葉燃燒后可提取石墨烯,這讓他不禁想到那么玉米秸稈呢?
     
      說干就干,唐一林帶著員工用閑置的為給“神八”制造保溫材料而購置的高性能工業爐來做實驗,的確如設想的那樣可提煉出石墨烯。然而,令人沮喪的是,經過1年的實驗,生產出來的石墨烯含量不到1%,并不適合工業化生產。
     
      正在這時,事情有了轉機,一個偶然的機會,唐一林了解到黑龍江大學已經在實驗室成功地用椰殼纖維素制備出石墨烯。于是,他立即與黑龍江大學取得聯系,達成合作,進一步聯合開發生物質石墨烯制備工藝。
     
      隨后的2個月,圣泉集團就完成了從小試到中試。2014年8月,唐一林在生物質石墨烯新技術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以“基團配位組裝法”工藝原理制備生物質石墨烯研發成功。2015年,全球首條100噸/年生物質石墨烯工業化生產線在圣泉集團投產。至此,圣泉集團已實現植物秸稈全組分100%利用,1噸植物秸稈可生產出1噸高附加值產品。
     
      有人認為,唐一林是幸運的,每次遇到難關都恰有貴人相助。與其說是幸運,不如說是因為他愛琢磨、愛鉆研、時刻思考如何創新,鍛煉出了一雙慧眼,能看到機會、快速判斷前景。
     
      創新者永遠不畏失敗
     
      當然,也不是每次嘗試都會如此成功。那句“不被嘲笑的夢想,沒有去實現的價值”,就是唐一林歷經多次失敗與嘲笑,卻始終不放棄創新的最好寫照。
     
      圣泉集團在與石墨烯結緣之前,已經久負盛名,該企業是亞洲最大的酚醛樹脂生產基地。其用酚醛樹脂深加工生產的酚醛空心微球成功應用到“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等系列飛船上,作飛船返回艙外層保溫原材料。
     
      而在此前,酚醛樹脂的這條生產線本是用于生產草酸。“上項目的時候,草酸賣得很好,但還沒等生產出來,草酸的價格已經一落千丈,轉眼成了無人問津的東西,生產線也不得不閑置下來。”
     
      而另一次慘痛的教訓是,2012年,圣泉集團投入5億多元建設非糧燃料乙醇項目,然而等建成投產,相關政策及市場卻變了,項目只能終止。“那會兒,真是吃不下,睡不好。”講到這時,曾有那么一刻覺得他眼神里有些許黯然。然而,失敗從不曾將唐一林打倒,當再次講到創新時,他的眼神里又透出光彩。
     
      對于這次失敗,唐一林沒有處罰任何相關人士。問他為何有這樣的胸襟?他說道:“如果沒有對失敗的包容,敢于承擔失敗的必要成本,今后誰還敢創新?”他要讓員工知道,只要不是因為主觀失職,而是因為創新給公司造成損失,成本由公司買單,“所有人都有創新的意識,企業才會有出路。”
     
      “敢想、好學”一直是圣泉集團的企業文化,“無論企業口號怎么變,這四個字從沒變過。”唐一林說,他第一次意識到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是在上世紀90年代,第一次出國去日本考察,就觀察到無論走訪到哪家企業,他們都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回來后,他就提出了圣泉集團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不是為了約束員工,而是幫助員工和企業樹立一致的價值觀及共同的目標,圣泉人一定要敢想敢干、勤奮好學,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創新發展。”
     
      成業者懂得有容乃大
     
      除了企業不斷強大,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唐一林心中還有另外兩個大目標:促進行業綠色發展、改善民生。
     
      去年,唐一林曾帶著石墨烯內暖服裝上兩會,并在現場向李克強總理匯報了石墨烯的開發與應用情況。他表示,生物質石墨烯新材料來源于玉米芯秸稈,制造過程綠色、環保,且解決了植物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的問題。
     
      為什么首選將石墨烯與紡織服裝領域結合?唐一林這樣說道:“中國最缺少的就是顛覆性技術,技術是為人服務的,我們最希望實現的就是把石墨烯應用到和每個老百姓都息息相關的領域中來。”他希望技術能服務于民生,而紡織服裝正符合這一期望,行業最為傳統,百姓需求大,對傳統產品的顛覆也最為渴望。
     
      圣泉集團在纖維上進行了積極探索,開發了生物質石墨烯改性纖維等材料,并進一步進行下游面料、服飾開發。“石墨烯應用到服飾上后,服飾有了很多新性能,如遠紅外、持久抑菌、防紫外、抗靜電、吸濕透氣等特性。比如我們用生物質石墨烯改性纖維生產的針織襪,具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已經獲得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功能紡織品達標證書。”唐一林表示,有一次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講述起,1998年參加抗洪搶險的解放軍戰士出現腳部糜爛等問題十分觸動他。“我希望我們研發的產品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希望我們的事業能成為惠民利國的大健康事業。”
     
      本著這樣的想法,再加上工信部的支持,圣泉集團牽頭籌建中國石墨烯改性纖維及應用開發產業發展聯盟,就是希望聯合更多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協同努力攻破難關,盡快將石墨烯改性纖維及應用做大做強。“做聯盟,最重要的是心態開放,這樣才能會聚產業鏈的資源優勢,加快創新研發和應用推廣,盡快打造出我國石墨烯改性纖維的全球高地。這個產業太大了,一家企業根本做不過來,而一旦上下游融合、跨界融合,就或將對國家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變革。”唐一林這樣說道。(記者 陳楠)
     
      轉自:中國紡織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