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總因市場而變。
目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不再把中國作為單純的制造基地,而作為一個最具規模的市場,從而進行一系列的布局,以綜合解決方案切入市場。羅姆是個典型的例子。近日,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羅姆株式會社中國營業本部村井美裕副本部長。
圖為羅姆株式會社中國營業本部副本部長 村井美裕
記者:羅姆起初進入中國先設立了一些生產基地,為歐美、日本、韓國一些電子制造商提供銷售支持或產品支持,但現在羅姆已將生產、研發、銷售網絡都設立在了中國,羅姆在中國是怎樣的布局思路?
村井:中國以前是世界制造基地,羅姆原來在歐美、韓國、日本的一部分生產也移交給中國的工廠來做。10年、20年前在中國市場上主要執行生產業務,現在,隨著中國本地客戶的發展,技術研發能力的提高,羅姆在中國設立了技術中心。這是我們主要的變化,中國正逐步變成世界的研究所。
記者:羅姆在中國有哪些客戶?
村井:手機、家電、汽車等一些知名企業的水平都非常高,有設計能力,也有自身的市場策略,都很有競爭力。中國本地企業的利潤越來越高,因此我們會越來越多地將資金投入中國市場。
記者:羅姆在中國有這么多客戶,針對中國市場的銷售策略是什么?
村井:“密切貼近客戶”體制,就是指我們隨時隨地服務客戶,這是我們羅姆的特色。各個客戶有不同的需求,而我們以最適合的方法介紹最適合的產品。若沒有適合的產品,我們將研發最適合的解決方案,這是我們公司的方向。
記者:羅姆在中國和日本的銷售策略有什么不同?
村井:在中國擁有很多代理商,一級代理商提供方案。在日本基本不用代理商,但現在慢慢開始用了。應對中國市場主要采用制定方案策略,通過擬定方案來提供服務,這個在中國市場很重要。這部分單靠羅姆是無法完成的,只有跟代理商合作才能提供最好的方案給本地客戶。
記者:中國近幾年很注重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但是一直沒有羅姆或者臺積電這樣的大企業誕生,你覺得是產業土壤的原因還是其他原因?
村井: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狀況,在日本的半導體市場上電子廠商也在逐步減少,一些日本品牌也正在面臨一些困難。在全球市場上,成功的廠商較少,其余廠商在發展過程中都遇到了困難。這是半導體市場目前的狀況,是全球市場面臨的問題,可以說半導體領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
記者:據有關預測,半導體市場的下一個疲軟周期會到來。針對這一疲軟周期,你怎么看?
村井:是的,半導體市場已經面臨了疲軟周期。摩爾定律顯示,半導體芯片的集成密度越高價格越低,這是一個法則。現在羅姆為了克服這一問題,將采用不一樣的市場策略。即四大發展戰略,以“相乘戰略”、“功率器件戰略”、“LED戰略”、“傳感器戰略”這四大戰略為基礎,不斷擴充市場的銷售力度。
如今,行業的瞬息萬變,往往促使了企業發展戰略的應運而生。采訪中羅姆給人的印象是不僅在技術上很強大,而且還擁有從生產、研發、封裝到測試的整條產業鏈。另外,羅姆兼具制造生產設備、自主設計的能力,并不斷利用這一優勢來開拓各個產業。同時羅姆已越來越融入到中國本地企業,始終堅持向中國市場提供高可靠性、迎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對此村井美裕表示,只有客戶的成功才是羅姆真正的成功。(徐曇)
來源:中國經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