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宗慶后目標是做“杭州的李嘉誠”,并聲稱15年就做出李20年的成績。
今年,他以一個非上市公司董事長800億元的財富問鼎內地首富。
一旦娃哈哈部分資產上市,他的身家將接近華人首富李嘉誠。
目前飲料是占據98%份額的主業,但他的多元化戰略正在展開。
最近,中國的“飲料大王”宗慶后再次掀起波瀾,時隔兩年,他重新奪回中國內地首富的寶座。
根據9月發布的《2012胡潤百富榜》,宗慶后家族以800億成為中國首富,而在隨后10月發布的《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宗慶后又以630億元的凈資產成為今年中國的雙料首富。
在房地產、IT、制造業富豪輩出的榜單中,宗慶后是個異類。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今年近500位富豪財富縮水,其中身家遭腰斬的有37人之多。李嘉誠的財富較去年也縮水20億美元,而宗慶后財富較去年卻增加了35億美元。
1987年,42歲的宗慶后開始創業,從3個人、14萬元借款白手起家,娃哈哈經過25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五的飲料巨頭。宗慶后的“飲料帝國”名副其實,其產品涉及含乳飲料、瓶裝水、碳酸飲料、茶飲料、果汁飲料、罐頭食品、醫藥保健品、休閑食品、嬰兒奶粉、童裝等十大類150多個品種。
這個龐大的帝國網絡遍及中國,在29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66個生產基地、擁有170家子公司及近3萬名員工。即使在經濟形勢嚴峻的2011年,全年集團公司營業收入仍為678.55億元,同比增長23.65%,實現利稅123.34億,同比增長10.54%。
所有這一切都是宗慶后獨攬大權,兼任董事長和總經理,從未設副總。但讓人驚訝的是,至今娃哈哈現金流十分充沛,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
今年67歲的宗慶后依然雄心勃勃,他為娃哈哈勾畫了新的藍圖。
要成為“杭州的李嘉誠”
“李嘉誠前20年的成績,還沒有我宗慶后15年做的大。”
在所有的企業家中,宗慶后最敬佩的是李嘉誠,他要成為“杭州的李嘉誠”。對此,他曾信心十足地說,“李嘉誠前20年的成績,還沒有我宗慶后15年做的大。”
只不過,造化弄人,42歲才開始起跑的宗慶后,比李足足晚了23年。
宗慶后與李嘉誠,這兩個中國的超級富豪有很多共同點:白手起家、多元化經營、工作狂。與84歲的李嘉誠相比,67歲的宗慶后似乎“正當壯年”。
他們最大的不同是:李嘉誠擁有8家上市公司,而宗慶后卻沒有一家。
排行榜上,李嘉誠穩居中國首富,但若論真金白銀,也許宗慶后才是中國真正的首富,畢竟,資本市場上有太多的“紙上富貴”。
記者粗略算了一筆賬:李嘉誠名下有多家上市公司,囊括了物業發展及投資、房地產代理及管理、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財務及投資、電子商貿、建材、媒體及生命科技等多項業務。
這些上市公司包括長實0001、和黃0013、電能0006、長江基建1038、和電香港0215、長江生科0775及和記港陸0715。其市盈率分別為6.03、5.95、15.3、13.7、14.88、48.85、63.35,即平均市盈率達到10倍以上,意味著李嘉誠的財富放大了10倍杠桿。根據胡潤最新統計,李嘉誠擁有240億美元財富。
宗慶后擁有的娃哈哈集團業務包括飲料、童裝、奶粉三大板塊,但娃哈哈發言人單啟寧向理財周報記者透露,娃哈哈的主業還是飲料,占據98%以上的份額,去年營業額為678億元,而童裝只有2個多億的銷售額。
與李嘉誠的多元化相比,宗慶后好像是小巫見大巫。
但假如娃哈哈部分資產上市,一位業內人士表示,10倍的市盈率絕對不是問題,這就意味著宗慶后的財富將超過千億元人民幣,接近李嘉誠。
對內專制,對外共贏
一方面高高在上,一方面親切問候,宗慶后深諳“中國式領導”的精髓。
娃哈哈為何不上市?這也許是很多人的疑問。
“因為它不需要錢,它的銀行里面現金很多,就像蘋果一樣,現金流非常充足。他是讓經銷商提前打錢給他,而且需要付押金。這也是他有底氣和達能掰掉的原因,因為他控制了供應商的錢。他能排到富豪榜第一,跟與達能分手也有一定的關系,原來跟達能是合資公司,現在是全資,股份比例在統計的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一位曾研究過娃哈哈的業內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25年來,當蒙牛、伊利等食品飲料行業安全問題頻出,娃哈哈卻能保持年均增長速度超過60%,經營范圍和生產規模不斷擴張,這與宗慶后獨特的管理方式密不可分。
出生于四十年代的宗慶后,受毛澤東影響很深。宗慶后曾說:“你去看看中國現在成功的大企業,都是一個強勢的領導,都是大權獨攬,而且是專制的。”
所以娃哈哈的專制也是出了名的:娃哈哈集團直到現在也不設副總經理,生產、銷售等各個領域的管理則是通過各個部長擔任。甚至業內也盛傳“買一把掃把都要宗慶后簽字”。
同樣為杭州的企業家,宗慶后與綠城的宋衛平年齡相仿,而他們這種專制也頗為相似,內部員工把他們的指示似乎當作圣旨,在文件上會出現“根據您的指示”等字眼。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