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太陽能公司董事長黃鳴一直都是“大鳴大放”,在太陽能產業雖有“教父”之名,但因其說話敢“放炮”頗具爭議。從今年7月20日第一次宣布每月都將公布一條或兩條太陽能行業潛規則以來, 8月到9月底連續3次針對行業的亂象和相關管理部門的不作為頻頻爆出,每次都會引起業內強烈的震動。 10月15日,黃鳴決定給這個行業來一次釜底抽薪。在連續三次曝光太陽能熱水器行業“潛規則”后,黃鳴將矛頭指向了耗資40億的“太陽能惠民工程”,直接炮轟江蘇質檢院涉嫌偽造質檢報告,與江蘇日出東方(603366)太陽能聯合騙取國家政策補貼。
炮轟質檢聯手廠家騙補
“江蘇省質檢院是怎樣在短短十來天內拿出上百份檢測報告的?這在技術上和程序上幾乎無法實現。我們嚴重質疑檢測報告的真實性。”手持入圍企業名單的黃鳴表示,自己看到第一批入圍產品目錄時氣得“無話可說”。
今年5月,我國決定實施為期一年的節能惠民工程,對購買符合相關節能標準的電子電器產品的消費者進行補貼,預計將投入財政資金265億元,由于太陽能熱水器是首次納入國家節能補貼范圍,且整個行業的補貼額度高達40億元左右,所以國內各大太陽能企業都躍躍欲試。
5月17日,相關部委召集太陽能企業進京研討,并于5月23日向企業下發文件,明確報送產品必須通過國家相關檢查部門的檢測并出具檢測報告。6月1日,相關部委通知企業在6月4日之前報送首批產品;6月15日,首批入圍名單出爐:日出東方以144個型號的緊湊式太陽能熱水器和16個型號的分體式熱水器成為最大贏家,遙遙領先于其他19家首批入圍的企業,而皇明太陽能只有兩個型號的產品入圍。
舉報有假甘愿承擔責任
黃鳴稱:“即使從5月23日開始準備,在短短十多天之內報送160個熱水器產品送檢并通過,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根據首批入圍名單,江蘇省的企業占據了前三名(按入圍型號多少排列),這意味著江蘇省質檢部門需要出具超過300份檢測報告,這也是不可能的,除非江蘇有關企業和部門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皇明太陽能技術總監張立峰表示,一臺太陽能熱水器要想入圍,需要檢測型式和能效兩大方面,從送檢到出具報告,流程大概需要7個工作日,其中前5個工作日是將熱水器放置在戶外檢測,并且要求頗多,比如要求天氣必須晴好,溫度為8—35攝氏度之間,同時符合一定的日照條件。“目前,北京、武漢兩個國家級太陽能檢測中心同時進行檢測的容量規模也就是在40—50臺,所以說在較短的時間內根本無法完成這么多型號熱水器的檢測。”
黃鳴表示,自己已經向相關部門提交書面申請,要求調查此事,“如果我的質疑最后被證明是錯的,我愿意承擔一切法律責任,并且向日出東方以及江蘇質檢院公開道歉”。
自稱“黃老邪”頻出狂言
“黃鳴是太陽能行業的教父,我們也很尊重他在太陽能領域的貢獻,其他的我們不便多說。”盡管遭到了黃鳴的點名,但日出東方董秘辦并沒有表現出太強烈的反應。他們或許已經習慣這位教父的行事風格。
7月20日,在德州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黃鳴自稱“黃老邪”。“不少人說我是‘黃老邪’,其實我早就該站出來了,不是為了賺眼球,只是為了逼行業拿出個辦法。”黃鳴多次以“反潛斗士”的形象出現于媒體面前。他稱未來將每個月曝光1~2個行業潛規則, 并怒指太陽能行業缺乏統一國標。
“市場上大部分普通太陽能熱水器支架容易腐蝕、坍塌,造成整機報廢,而薄、窄支架“弱不禁風”的表現,則與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的選材、表面處理、噴涂工藝密不可分,現在支架生產以次充好、低質高價已成業內潛規則。”
隨后,黃鳴再度于8月10日、31日、9月28日召開發布會,接連高調“爆料行業潛規則”,直指同行忽視產品安全問題,行業協會不作為。
被點名的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常務副會長、日出東方董事長徐新建則公開回應,稱問題并沒有黃鳴說得那么嚴重。他表示,在安裝過程中,不排除有企業在零部件、封裝問題上存在瑕疵,但這種現象在主流企業內是很少見的,非主流企業存在但并沒有那么多。
標準缺失危及行業健康發展
據了解,日前正式開始實施的《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是太陽能熱水器行業首個強制性國家標準,雖然實現了太陽能熱水器行業強制性標準“零的突破”,不過,這一標準是能效標準而非安全標準。
黃鳴認為,因為標準缺失,太陽能行業絕大多數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在選材、制造、配件、安裝、服務、工程招標等方面無所不在。他以內膽為例,“按照現行安全標準,內膽厚度宜在0.5毫米及以上。請注意,這僅是個‘宜’字,高材質的內膽板材與低規格的價格相差數倍,我接觸到的企業老板就反問,我用了0.5毫米的板,成本大增,一年幾千萬元的利潤誰給我補?”于是,部分廠商往往選用只有0.36毫米的板材,有的廠商甚至降至0.25毫米,而這種紙一樣薄的內膽很容易受腐蝕,漏水幾率大大增加。
黃鳴稱:“正是所謂的占有率和銷售額,害了企業,害了消費者。潛規則為何盛行,利益的驅動!按現行標準,企業間選材成本差可達到30%-100%,小作坊更不用說了,壓低了產品或成本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不跟隨行業潛規則,企業就會步履維艱。”
來源: 燕趙都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