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新希望(000876)集團30年慶典上,中國民營企業大佬們紛紛到場。在嘉賓席的第四排坐著身著紅色POLO衫的史玉柱,柳傳志因為臨時有事未能出席,而此時的牟其中還在獄中。
與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同時代誕生的民營企業家們,巨人集團史玉柱大起大落、東山再起,聯想集團柳傳志重振聯想后轉入幕后,南德集團牟其中風光一時后身陷囹圄……而這些企業家中的半數都已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似乎只有劉永好的新希望,30年來穩扎穩打、基業長青。從1982年養殖鵪鶉,讓成都成為全國最大鵪鶉蛋產地,到從事飼料加工超過正大集團,再到后來明晰產權、做大做強,新希望集團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牧企業。2011年,新希望集團以營收753億元人民幣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2位,位列川企第一。2012年9月,劉永好家族憑借新希望位列《福布斯》“A股上市家族企業TOP100”第一位。
新希望的成功證明,中國民營企業的生命遠遠不止三五年。劉永好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做企業必須理性、穩健。“這30年來我們始終‘埋頭拉車,抬頭看路’;始終堅持植根農牧產業、順潮流、快半步的策略,這讓我們始終沒有迷失自己,在中國經濟的幾次重大變化中都獲得了快速發展”。
農業才是基礎
“去年,我們迎來一個最好的收成,因為豬肉價格最高。但老百姓都說豬肉價格太高,都怪我。”劉永好笑著說,“其實我也有責任。”
“一方面,去年9月份,毛豬收購價是每公斤24塊錢,今年大概是15塊錢,價格下跌超過了20%;另一方面,玉米、黃豆的價格上漲得很厲害,單是最近一個月,黃豆的價格就漲了50%,玉米和黃豆是做飼料的主要原料。”劉永好說,今年全國經濟下行,市場需求減弱,再加上養殖戶的增多,去年賺的錢很有可能今年再賠進去。
新希望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半年財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8.6億元,同比增長24.98%;但歸母凈利潤9.96億元,同比下降10.29%。
對于這樣的壓力,劉永好說,這是一個正常的經濟周期,在這個時期,更要提升自己的科技含量、規模和效益。他認為,對于實體經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創新和發展。
在實業中,農牧業是利潤率最低的行業之一。按照劉永好的說法,畜牧業的毛利潤率只有百分之幾,而房地產就能達到20%的回報,金融業能達到50%的回報。但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房地產、金融投資或者其他虛擬的金融收益很好,并不代表永遠都好。”
新希望集團也曾有房地產板塊,而且是民生銀行(600016)最大的股東,這都曾給劉永好帶來不錯的收益。但是劉永好說,農業才是基礎。
“我覺得,首先,農業始終必須有人在做;第二,我們有幾萬名員工,我們不可能讓他們都去做地產,不可能讓他們都去做金融,他們不懂這些;第三,我認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必須要有一個優勢企業去推動的,要有一批優勢企業去推動,而新希望就是這樣的企業。”劉永好說。
在經濟困難的大環境下,企業也迎來了轉型的好時機。劉永好要將新希望集團從飼料生產商變成農牧產品的服務商。“在提升規模的同時,重要的是提升跟我們連接的農民的收益,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才大。”
做實業是社會責任
在養殖鵪鶉的那些年,劉永好帶動家鄉農民都搞起了養殖。當家家戶戶都搞養殖的時候,為了不和農戶搶奪市場,他又轉型做豬飼料。
創業之初,劉永好就意識到,企業發展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積累財富。2000年,劉永好以250億元的身家位列川渝財富榜首位,而他依然與員工們在一起吃盒飯、坐經濟艙,還習慣買打折的機票。
“以前是因為要改善生活,要做到爭取不被人歧視。但現在這些都做到了,我為什么還是要選擇辛苦地做實業?”面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劉永好平靜地拋出了這個問題。
在劉永好看來,做實業是為了服務社會、擔負社會責任。一直以來,劉永好都在為民營企業爭取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他希望民營企業家能夠得到社會的肯定,同劉永好說,下一步,新希望集團要引導并培育新型的養殖戶,集團和養殖戶要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并用一個專業合作組織將他們聯合起來。劉永好所謂的“新型養殖戶”,不再只是養一頭豬、幾百頭豬,而是養幾千頭、上萬頭。
“讓40歲上下大批的返鄉農民能夠找到自己創富的事業,讓國家的肉產品在量上能夠得到保障,讓食品安全得到解決。”劉永好希望政府、金融機構能夠支持這個創新。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