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一名工程機械行業分析師打了一圈電話,詢問多家工程機械企業對一起并購事件的看法。
這起并購的主角是山東重工集團旗下濰柴動力(000338)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最大規模的高速大功率柴油機生產商及中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
當天,在山東濟南,濰柴與德國凱傲集團舉行了高調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按照濰柴動力9月1日發布的公告,公司將出資7.38億歐元,認購凱傲集團新增發的25%股權,并收購從凱傲剝離的林德液壓業務部門70%的權益。
簽約儀式上,作為這起跨國收購的操盤者—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終于露出了難得一見的笑容。51歲的譚不茍言笑,卻從未壓抑他構建一個動力王國的渴望和野心。他有個外號叫“譚大膽”。這個稱呼始于2005年,彼時濰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股湘火炬,譚旭光一戰成名,也讓他成為中國柴油發動機乃至重卡行業令人忌憚的狠角色。贊譽者認為他借助資本的力量抓住了一次行業重組的機會,而質疑者認為他豪擲10億,“瘋了”。
海外并購是“譚大膽”的續集。近幾年,濰柴馬不停蹄實施了三次海外并購(譚旭光不喜歡“并購”這個詞,發布會上,他數次執拗地把“并購”糾正為“戰略合作”),一次比一次出手闊綽。
對凱傲的并購更是刷新了中國企業在德國的直接投資紀錄。2012年上半年,三一重工(600031)并購德國混凝土行業巨頭普茨邁斯特,也只花了3.6億歐元。而在工程機械行業,一直有“得液壓者得天下”的說法,濰柴對林德液壓的收購,也牽動了行業內最敏感的神經。
譚旭光的戰略意圖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清晰—他不僅要鞏固濰柴在柴油發動機的核心優勢,而且要打造一個以液壓系統為核心的產業帝國。“濰柴在凱傲上市前,可以進一步增持林德液壓的股份至90%。這樣我們在戰略上就控制了林德液壓的業務。”譚旭光告訴《中國企業家》。
譚旭光把濰柴與凱傲之間的合作,稱為“兩個非常好的青年結婚了”。
他用一句話就講完了最初的故事:2012年上半年,濰柴有機會去凱傲集團參觀交流,凱傲的CEO Gordon Riske也是譚交往15年的朋友。
1998年,濰柴跟德國發動機廠商道依茨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生產小排量發動機,而Gordon Riske曾在德國道依茨發動機公司擔任CEO。“由于我們雙方合作比較成功,比較信任,Gordon Riske先生一直和我保持著非常友好的往來。”譚旭光字斟句酌、語速緩慢地說。
現實并沒有這么簡單。Gordon Riske的新東家凱傲集團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2006年,高盛和KKR以40億歐元收購凱傲全部股權,希望打造一個全球第一的叉車王國,然后將其推向資本市場。但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讓這兩個資本大鱷的夢想踏空。凱傲集團不僅沒能跟排名世界第一的豐田叉車拉近距離,反而連年虧損,以至資不抵債。截至2011年底,凱傲的總資產為60億歐元,但總負債已經達到65億歐元。上市更是遙遙無期。
一方的夢想落空,卻為另一方鋪就了通往夢想的道路。
經過四個月的一對一談判后,濰柴與凱傲的合作迅速達成。凱傲集團下面有兩個重要的業務板塊,一個是林德液壓,專門從事中高端液壓系統的制造;一個是叉車業務,凱傲是全球第二大叉車制造商。雙方達成的交易結構為,濰柴動力以4.67億歐元收購凱傲集團25%股權成為產業投資者,同時以2.71億歐元購買凱傲集團剝離出來的林德液壓公司,占有70%的股權。
內外交困之下,這起交易可以讓凱傲的股票持有者高盛和KKR松一口氣。濰柴注資后,凱傲的債務從27億歐元降低到20億歐元,從而具備了上市條件。
此時的譚旭光更是雄心萬丈。
雖然凱傲連年虧損,但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經實現超過2000萬歐元的盈利,并且在全球叉車市場占有15%的市場份額。通過與凱傲的協同,濰柴的小排量發動機可實現對凱傲叉車的全球配套。此外,凱傲在全球擁有12家叉車廠,銷售服務網絡遍布100多個國家,即使是在中國,凱傲在福建廈門和江蘇靖江也已經有所布局。
更讓譚旭光動心的或許是凱傲集團旗下的林德液壓業務。2009年山東重工成立后,譚旭光就一直在梳理公司的發展方向,液壓系統技術是他為集團確定的五大核心技術之一。這項技術也是中國工程機械領域最大的軟肋。
2011年9月,濰柴曾經收購了山東青州一家名為瀚德液壓的公司,開始在液壓技術領域進行布局。但由于技術水平等問題,瀚德液壓無法滿足譚旭光在液壓領域的野心。
林德液壓的出現,對譚旭光精心布局的液壓產業鏈來說是個沉甸甸的籌碼。在譚旭光眼里,其意義或許不亞于當年的湘火炬。
2010年,林德液壓跟另一工業產品制造巨頭伊頓集團建立了全球戰略聯盟,擴大雙方產品的范圍、分銷渠道和地域覆蓋。有行業人士透露,不少工程機械的行業巨頭都是這一聯盟的客戶。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