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雖然已經是71歲高齡,侯為貴每年仍要花不少時間奔走在第一線,尤其是海外——除了拜訪客戶,更重要的是與分布在全球140多個國家的中興通訊員工面對面交流。
實際上,在北京接受完專訪的當天,他就飛往了印度。身穿藍色工裝式襯衫的侯,說起話來不疾不徐,與一位資深工程師別無二致。
2011年,全球電信市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中興卻逆勢增長,實現了862.54億元的營業收入,增速在全球五大電信設備供應商中排名第一。延續增長的勢頭,中興有望在2012年步入“千億俱樂部”。
在過去的27年里,中興在侯為貴的領導之下,不冒進,卻抓住了大多數市場機會。對此,侯為貴認為中興的國際化“是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他強調,中興不會做沒有準備的事情,“我們也沒有搞大規模的并購,現在技術變化這么快,很快就成了包袱,還不如靠自己積累。”
在過去的27年里,中興在侯為貴的領導之下,不冒進,卻抓住了大多數市場機會。對此,侯為貴認為中興的國際化“是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和華為競爭,贏家是中
HBRC:中興的國際化之路是怎么走出來的?
侯為貴:中興的國際化起步于1996年,是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我們先從亞洲起步,然后到非洲,最后再進入歐洲和美洲,真正形成規模還是在2005年之后。前面十年雖然增長還是不錯,但是規模很小。現在,我們海外市場的收入已經占到了全部收入的54%。
從產品方面,我們國際化一開始做系統設備,然后做終端。不過,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印度的爆發性增長就是從終端開始的,雖然先做的是系統設備,但是增長很慢;直到我們跟塔塔電信合作先把終端做起來之后,系統設備才跟上的。
HBRC:遭遇到的最大挑戰都有哪些?
侯為貴:一個是本地化,我們在海外發展還是要靠團隊,尤其是當地的團隊,只有團隊強市場才能起來。我們從國際化的一開始就強調本地化,國際化的本質就是本地化,必須積累和實踐才能做到真正的國際化。
總體上來看,當地人員的管理對于我們來說在經驗和判斷上還是個挑戰。
還有就是要看國家。現在美國市場系統設備就不讓你進,我們搞了很長時間,花了不少錢,投標之后運營商都認可了,政府又出來干預。在印度市場,也有9個月都不讓我們進貨,直到最后一個季度才放行。既然要國際化,就要把每個國家的法律搞得很明白。
HBRC:如何看待中興目前在全球的布局?
侯為貴:雖然有些國家有些保護主義,但是最終還是要靠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能力,靠技術能力和服務能力,這些才是核心競爭力,我相信在這塊我們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我們這個行業的規模還是很大的。由于通信和IT正在走向融合,融合之后的市場也就更大了,全球至少有8000億美元的規模。
HBRC:中興是否考慮通過收購的方式加速國際化的進程?
侯為貴:我們認為國際化是個逐步積累的過程,需要把基礎打得比較扎實。你也可以收購一個大家伙,但是融合起來不全然穩定,對不對?而且兩個企業之間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我們只會做些小企業的收購。
我們從來沒有搞過大規模的并購。現在技術變化這么快,收購的資產很快就成了包袱,還不如靠自己積累。
HBRC:如何看待與華為之間的競爭?
侯為貴:20多年來我們跟華為一直在競爭,總體上是利大于弊。員工之間只有通過競爭才能激發激情,光靠管理層號召,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幾萬名員工在市場上面對面打仗,直接接觸的競爭才能激發出員工的激情。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