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從來就不是一個誕生商人的群體,但東北大學教授劉積仁卻是一個例外。
縱觀當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幾乎都沒能完成大學學業,比如比爾·蓋茨、邁克·戴爾以及拉里·艾里森等。美國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甚至在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從大學里退學是他這一生做出的最為明智的一個選擇。
然而,劉積仁卻選擇了這條艱難的轉型之路,為了賺取研究經費以配備更好的研究設備和資源,他放下“教授”的身段轉而投入到頗受爭議的創業階段。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多年以后,他所創辦的東軟卻一舉成為全國首個登陸資本市場的軟件企業。
他干過電工,留過洋,讀過博士,教過書,最后從一位大學教授轉型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棄自己的學者夢想,相反,多年以來他一直守望在自己的理想世界,將學術與商業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商業成就了他的學者夢,而學術又引領著商業的方向。
不僅如此,學者的思維方式更是讓他習慣性地用未來的眼光來審時度物,哪怕面臨企業虧損的寒冬,他卻依然守望著轉暖的春天。他善于用程序員的思維來推論與運算,并堅信未來的前景將按照自己測算的方向來發展。
他還是個幸運的機會主義者,因為這么多年的發展軌跡似乎都是他所預料到的,只不過有一些他守望的時間長些罷了。
被迫棄教從商
如同生活在50年代的大多數中國人一樣,1955年出生在中國東北的劉積仁在他的青少年時期充滿坎坷。然而25歲時,命運突然開始垂青這個年輕人。作為從工廠上大學的最后一屆工農兵大學生,他先是獲得了東北大學電子系計算機軟件專業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五年之后,他遠赴美國國家標準局計算機研究院完成博士論文后歸國。
終于,寒窗苦讀多年的他成為中國第一個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博士,僅在33歲便直接從講師提升為教授,但歸國后的他在面對簡陋的實驗室時心里卻有了極大的落差。
出國以前,他一直堅信,一個談錢的教授永遠不可能在學術上有發展,但到美國后發現美國的教授并不是這樣,他們一邊講著課、做著顧問,還承擔很多企業的研發項目。
那是在1988年,以“架設軟件研究與應用的橋梁”為口號的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軟件與網絡工程研究室成立,剛從美國回來的劉積仁滿懷雄心加入研究室,但現實令人絕望:一間半的實驗室,三臺破電腦,經費是一窮二白。
直到現在,談及創業的初衷,劉積仁還稱是“被迫的曲線救國”,盡管面臨輿論的壓力,當時為了賺取科研經費支持研究,劉積仁用一篇論文換來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這一轉機源于世界著名的汽車電子生產企業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彼時,他們專程來中國考察,希望找到一個研究團體承接汽車內部的軟件系統,而劉積仁的發言促成了雙方的合作。
由于內心里對于商業的排斥,劉積仁不忍心將研究所冠以“公司”的名字,但為了在工商局注冊,不得已加上括號里的“有限公司”四字,于是,東工阿爾派音軟件研究所(有限公司)于1991年成立,這便是東軟集團的前身。
超越“中國的微軟”
在當時的環境下,劉積仁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那個教授不能與“銅臭味”沾邊的年代,東軟并未得到學校和老師們的認可。
而東軟所在的沈陽市,過去幾十年一直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傳統的制造業是其支柱產業,高科技包括軟件業的土壤卻相當貧瘠。與深圳和上海等沿海城市相比,沈陽并沒有天然的地理優勢,也沒有如深圳般鼓勵創業的人文環境。
剛剛成立時,東軟的夢想也和大多數中國的軟件公司一樣,希望成為“中國的微軟”,但是經過一系列嘗試和探索之后,東軟走上了將軟件與制造業相結合的新路子。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