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星期六,打浦路綠地集團總部會議室,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并未讓記者們過多等候。因總裁辦公會,他比原定采訪時間晚了15分鐘。他一向很守時。
張玉良,上海市人,高級經濟師。1986年6月~1992年5月,張玉良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農業委員會綜合計劃處、人事處、住宅建設辦公室任職。1992年5月起,其領銜創建上海綠地集團有限公司,任董事長、總裁至今。
他與記者們一一握手,他甚至能叫上每個記者的名字。
再見張玉良,他的商業邏輯并無變化。一年半之前,他對記者說,做企業要“懂國家的戰略、懂政府的要求”,這與此次采訪時其所說的“聰明的企業家應該適應政策、適應環境、適應市場”的言論并無二致。
但不同的是,在張玉良一以貫之的商業邏輯與行為的作用力下,綠地集團在2012年入圍“世界500強”。從1992年2000萬元起家,到躋身“世界500強”,張玉良帶領他的團隊只用了20年時間。
因應形勢,順勢而為,正是張玉良奉為寶典的從商之道——為應對單一產業風險,他將綠地打造成產融結合的多元化集團;在房地產調控之際,他將業務結構逐步調整為以商業地產為主;在國家“走出去”戰略和中國人海外消費的大趨勢下,他提出“用中國的資源做國際化”;各地GDP的不斷攀升,讓他提倡的超高層建筑有了用武之地,只是這一商業行為受到廣泛質疑。
很難用“樹大招風”來涵蓋人們對他某些商業行為的質疑,在商業倫理和適者生存兩個維度上,張玉良正用他的“聰明”來書寫綠地集團的未來。
產融結合之選
“我們提出,在未來5年內,綠地集團要進軍‘世界200強’,未來的綠地將會是實業和金融相結合的多元化集團。”
記者:20年來,綠地集團已逐漸成為集地產、能源、金融、汽車等產業為一體的多元化的集團公司,業務經營收入、資產規模雙雙突破2000億元,綠地集團未來的業務如何布局?房地產業務如何規劃?
張玉良:從中國經濟的現狀及發展來看,房地產業仍會是推動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所以在一定階段內,房地產業務仍會是綠地的主業。
目前在綠地的收入構成中,房地產銷售收入占集團收入的近50%,但從整個集團的利潤來看,房地產業務占集團利潤約70%。這是因為公司綜合產業發展的時間比較短,尚未到大規模效益產出期,而房地產是我們專業能力最強的業務,所以它的利潤占比也比較高。
我們一直堅定房地產主業不動搖,雖然做其他產業,但是我仍然把房地產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來抓,哪怕以后銷售收入只有40%的比例,它一樣是綠地的第一支柱產業,因為它的盈利能力很強。
集團的能源產業每年保持著30%以上的增長速率,現在是1000億元左右的銷售規模,未來三四年要翻一番,同時房地產業也要實現翻番。我們的目標是,到“十二五”期末,能源和房地產的銷售額都做到2000億元。
記者:從近幾年綠地集團的經營數據來看,已經形成了多產業互為支撐的局面,在金融業方面,綠地集團的未來規劃是怎樣的?如何與房地產之間協調發展?
張玉良:除了房地產主業之外,綠地的確很看重金融業的發展,我們認為應該把實業和金融相結合來做。這不是說控股了銀行,就可以拿錢投到實業中去,國家在這方面有很多政策上的嚴格限制,我們也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執行,但它們之間可以有間接的互補支撐作用。因為有金融業務的支撐,你的實業可能會發展得更好。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