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的工業精神,就是先付出,再講獲取。我們奉獻了自己的價值,人們用我們的產品改善了生活,擁戴你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企業界取得了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快速提升,卻也面臨著在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上的不足。在董明珠看來,吃虧的工業精神,需要企業在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方面多干實事、少說空話、長期作戰,要耐得住寂寞。同時,還要在關注消費者的根本需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推動社會發展等方面所有作為。
“我想我是寂寞的,至少在中國的制冷工業界。我一直把踏踏實實做事的‘工業精神’作為格力的發展信條之一,但真正讀懂其中含義的人又有多少?”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如是說。
不僅在制冷工業,甚至中國家電業,乃至中國整個企業界,董明珠都是寂寞的,至今提出并踐行“工業精神”的中國企業屈指可數。在這個“浮躁的、大發展”的時代,很多企業和企業家連“工業精神”的概念都弄不清楚。但董明珠不僅率先在中國企業界拋出了“工業精神”理念,還為所有中國企業樹立了一套完善的“工業精神”理論體系和應用模式。
所以,董明珠痛苦于自己的寂寞,但她又不甘于寂寞。
在黃金發展期飛躍
對于中國所有企業來說,近幾年都堪稱發展的黃金期。
國家各項支持政策的頻頻出臺、全球一體化催生的內外部商機、產業升級轉型帶來的新商業空間,企業經營理念和技術創新構建的新增長平臺等等,都為企業提供了成長的平臺。但是,面對龐大的市場商業機會、面對層出不窮的競爭對手,一些企業為了追求規模化擴張、商業利益最大化,開始陷入“惡性競爭”、“概念炒作”、“價格競爭”的無序競爭中,在全球一體化的產業布局下,缺乏“核心技術”創造力、缺乏“國際品牌”影響力,更缺乏“可持續”經營力。
早在2003年,董明珠便開始在中國制冷界提出“工業精神”的理念。2006年兩會期間,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就提出要弘揚“工業精神”。她表示,有了這種“工業精神”,就可以把人的力量和智慧無限地聚合起來,實現最大程度的自主創新,創立民族品牌,推動中國的制造業和經濟向前發展,并與世界接軌。
在董明珠看來,“工業精神”就是指的少說空話、多干實事,全心全意關注消費者需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用企業的力量推動社會發展,這也是每一個從事工業的人必經的心路歷程。所有行為都必須抱著對未來負責任的精神。簡單說,就是企業要具備“吃虧精神”。
近年來,在格力電器所處的中國空調業,產業規模和市場需求在國家政策、市場需求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自2008年起,開始進入爆發式增長期,格力電器的空調業務也獲得了“水漲船高”式發展。《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到,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間,格力電器的產值從4億元達到56億元。自2001年到2010年,格力電器的產值從56億元沖至600億元。
日前,在格力電器迎新年團拜會上,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首次披露了2011年度業績。“2011年,格力電器全年營業總收入預計突破800億元,2012年,格力電器將向年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的目標發起沖擊”。
從第一個十年的“小步快走”到第二個十年的“大步穩走”,格力用兩個“十年”,發展成為中國空調業在全球市場的代表性企業之一。格力電器的發展無疑為“工業精神”在中國企業的踐行樹立了新的標桿,也成為中國企業在回歸實體經營過程中可以參考和借鑒的模板。
在董明珠看來,“吃虧的工業精神,就是先付出,再講獲取。我們奉獻了自己的價值,人們用我們的產品改善了生活,擁戴你的人才會越來越多。”正是在當前企業紛紛在以“利益最大化”為導向的商業價值推動下,作為格力電器掌舵人董明珠“不合時宜”背景下提出的“吃虧的商業精神”,才最終讓格力電器在競爭白熱化的市場中找到了跨越式發展的動力。
實際上,在格力電器,工業精神已經成為指導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制造、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等多個環節謀求“理念創新、自主發展”的風向標,并最終圍繞“產品生命周期”融入了工業精神的理念,以吃虧是福獲得了來自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同。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