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工匠”王曙群:對接機構中國制造 航天技術的探路人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0-15





      “航天器的交會對接,好比在太空中‘擰螺絲’。”


      自2011年始,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天宮到天舟,我國航天經歷了7次太空交會對接試驗考核、圓滿完成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其中,所有使用的對接機構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生產,王曙群正是對接機構的總裝組組長。


      十六載啃過硬骨頭


      1989年,19歲的王曙群技校畢業后,便進了新中華機器廠(即現在的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每天,他跟著師傅單培林,在鉗工臺上學習鋸切、劃線、鏨削、銼削、鉆削……這些技能都是生產精密儀器設備必不可少的手藝活。


      1996年,僅工作7年的王曙群因在中級技工考試中獲全廠第2名,被破格選入高級技工培訓班。與此同時,廠里接到了航天器對接機構的研制重任,他與其他高級技工一同參與到了研制任務中。


      對接機構是兩個航天器在太空中實現對接的關鍵設備。借鑒世界先進經驗,我國研制團隊決定采用“導向板內翻式的異體同構周邊式構型對接機構”,即對接機構所有的儀器設備都安裝在周邊,中間留一個直徑800毫米的入孔通道,宇航員和貨物都經此通道通過。


      起初,王曙群滿懷信心,“理論與實踐總需要一些時間去融合,再難啃的硬骨頭,最多一兩年肯定能做出來。”他未曾想到,這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們一啃就是16年。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載著由王曙群帶領團隊親手裝調的對接機構,首次成功實現“太空之吻”。為了這一刻,他們在車間里堅守了16年。


      將對接機構視作“孩子”


      “我兒子是97年出生的,可是我陪伴孩子的時間還沒有陪對接機構這個‘孩子’的時間多。”為了早日攻克技術,王曙群起早貪黑,甚至難以抽空陪伴家人。


      研制初期,他們遇到了對接鎖系難以同步裝調的難題,這將影響到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存與安全問題。王曙群與這個難題較上了勁,經過一年反復試驗、摸索,最終使對接鎖同步穩定性從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


      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都必須經過各項試驗,驗證合格后才能對其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需經過從零下40攝氏度到零上50攝氏度的高低溫循環試驗。完成31套單機的驗證工作,意味著要連續做31次試驗,持續37小時。


      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他每次都帶領團隊堅持守在車間37小時。半夜睡意襲來,就用冷水擦一把臉,餓了就啃幾塊餅干。


      在對接機構研制過程中,王曙群牽頭研發了50多臺專用裝備,完成論文15篇,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他是對接機構技術國家專利主要發明成員之一。如今,王曙群的團隊不僅承擔對接機構的任務,還投入到了月球車、衛星系統以及后續空間站眾多機構的研制中。在他看來,探索未知就是航天人的使命,“航天人中有一句名言: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們的探索永無止境。”


      轉自: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