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集團成立于2000年12月,是一家骨干員工全額持股的民營企業,湖南省民企“百強”,下屬的瀏陽河農業產業集團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開源集團以黨建工作引領紅色企業文化,引領構建和諧企業,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堅持把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業管理體制、企業發展、員工成長和社會責任中,多年的熏染,紅色基因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開源集團“黨建品牌”已成為全國民企一面旗幟,紅色企業文化建設釋放出了獨特能量。開源集團的事例表明,培育和提升企業的紅色領導力,能為企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黨建工作目標的有機統一。
培育和提升企業的紅色領導力,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形成責任領導力,探索產業扶貧模式
開源集團一直將致富思源、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和回報社會的發展理念作為報效黨、祖國和人民的自覺行動。自2006年起,該集團以市場為導向,以黨建互幫為保障,以互利雙贏為目標,探索出了農業龍頭企業參與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產業幫扶模式,促進了貧困地區群眾生產致富,實現了企業持續健康發展。15年來,共投入扶貧開發資金3億多元,實施實體(項目)20多個,組建專業合作社29個,覆蓋和帶動武陵山片區中的12縣29村近2萬多農戶,戶均年增收2800元以上。
重視團隊領導力,爭當“五個標兵”
一是引導黨員在企業發展中爭當標兵。二是開展主題實踐教育活動,激勵黨員爭當崗位標兵。三是用輔導、自學等形式組織黨員學習《中國共產黨黨章》、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黨員爭當學習標兵。四是爭當遵紀守法標兵。要求黨員自覺地高標準踐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遵紀守法,廉潔自律。五是爭當愛心標兵。公司設立“感恩慈善基金”和“黨員奉獻基金”,結對貧困村,資助建設學校,結對扶助貧困學生、貧困家庭。
培育領導者領導力,創建“雙強六好”
開源集團黨委積極開展以“雙強六好”為指導思想的黨組織創建活動,按照生產經營好、企業文化好、勞動關系好、黨組織班子好、黨員隊伍好、社會評價好的標準,推動企業努力實現黨建強、發展強目標,在“企業有發展、員工得實惠”中實現“組織創先進、黨員爭優秀”,形成集團董事會、股東會、員工、黨員等各方高度重視、共同支持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局面。長期以來,堅持“企業發展到哪里,黨的組織建設到哪里,黨的紀律監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指導思想,開源集團黨委注重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和廉潔自律教育,將誠信體系建設、廉潔自律教育與企業管理相結合,堅持誠信為本、誠信經營,黨員帶頭遵紀守法,講廉潔,樹正氣,為促進集團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保證。集團被確定為湖南省“非公有制企業市場誠信體系建設聯系點”,被湖南省政府確定為省“機關效能建設和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監督測評點”。
打造組織領導力,常抓“五個建設”
一是加強組織建設。開源集團形成“企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設到哪里,黨的先進性體現到哪里”的格局。二是加強思想建設。該集團堅持每一季度的政治理論集中學習,堅持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每年舉辦一次黨員黨建理論知識培訓班,創辦全國第一家民營企業黨建網站。三是加強制度建設。明確書記、委員、小組長工作職責和學習、教育、管理制度,制定《中共開源集團委員會黨建工作法》,經驗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推介。四是加強法制建設。經常開展法律法規學習,教育員工遵紀守法。五是加強“硬件”建設。建好用好黨員活動室、圖書學習室和黨建網站、報刊。
提高制度領導力,建立“五個機制”
一是建立董事會與黨組織聯席會議機制,公司重大事項均由“聯席會議”決定。二是實施黨建“雙培”機制。即“把高管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高管”。三是建立黨建帶工建團建和職代會機制,推進“黨群工作一體化”。四是建立保障機制。董事長(法人)兼任黨委書記,其他高管兼任支部書記或委員,配強黨務專干,強化支部建設,選優訓強組織帶頭人。按照“六有”(有場所、設施、標志、黨旗、書報、制度)標準規范黨組織活動場所。五是建立獎勵機制。年終,黨委和董事會、股東會對先進組織和黨員進行表彰獎勵。
提高執行領導力,發揮好“五個作用”
一是建立和發揮黨委與董事會、工會、團委和職代會五方勞資關系協商機制作用。給予工會、團委主動權,放手讓他們自己成長,賦予團委平臺和鍛煉機會,團委在日常工作中積極活躍,團委、工會也充分利用節假日,組織全體員工開展學習紅色企業文化的寓教于樂、凝聚士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活動。發揮和重視職工代表大會作用,公司大事決策,職工代表大會積極召開職代會,參與決策。二是發揮“以人為本”的紅色文化作用。致力于把紅色精神、紅色文化植根于企業文化發展之中,教育員工與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三是發揮幫助員工成長進步作用。四是發揮關愛關心員工家庭生活作用。員工家庭困難、糾紛,公司黨、工、團積極給予幫助調解。五是發揮承擔社會責任作用。(作者系湖南省委黨校圖書和文化館館長、教授)
轉自:北京商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