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近年來,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公司”)把科技創新提升到“生存問題”的高度,著力增強科技創新支撐企業發展動力、活力。今年六月份,企業申報的“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對集團公司近幾年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能力建設、重大項目攻關等方面真抓實干的鼓勵和肯定。
重塑科技創新體系、優化整合創新資源。集團公司建立了以集團為戰略主導,二級公司研究院及直轄實體專業院所主抓共性技術研究及應用,三級中試、實驗驗證平臺主抓工藝研究的三級研發體系。在集團層面建立了科技創新委員會,以白春禮院士為首,匯集了9位院士在內的477位行業專家,深化對科技創新戰略、政策、計劃等決策支撐。組建智能裝備研究院、材料技術研究院,為建設應急領域世界一流科技型企業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以市場化機制吸引、培育專業化、高水平研發團隊。研究院實現領導班子職業經理人全覆蓋、科技項目負責人“揭榜掛帥”全覆蓋,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全覆蓋、員工市場化招聘全覆蓋,業績考核實現“一人一表”全覆蓋,人員根據科研績效動態調整職級崗位,薪酬上不封頂、下不保底,2023年人員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比例達到10%,全面實現“三能”。目前,研究院已形成400余人的全職業化市場化高水平創新團隊,40%以上人員參加過國家重大專項攻關,碩士占比達到80%。
健全科技保障機制,充分激發創新活力。發布實施由15項制度、辦法、細則組成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深化科技改革,覆蓋研發全生命周期。實施“軍令狀”激勵機制,及時激勵戰功;設立“新型經營責任制突出貢獻獎”,擇優對獲得突出成績的企業領導班子給予30萬元獎勵;針對云梯消防車等轉化效益突出項目,推動實施項目收益分紅、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激勵。通過一系列激勵“組合拳”,研究院已有一批科研骨干依靠技術創新獲得實實在在的回報,形成了重實效、強激勵科技創新文化氛圍。
突破多項核心技術,科技賦能成效凸顯。圍繞國家戰略,針對行業痛點、應用場景、市場需求,布局實施了一批戰略級、平臺級重大科技項目,截至2024年年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02%,同比上升22.76%。冶金鑄造領域,成功生產全球首支DN3000超大口徑球墨鑄鐵管;非開挖修復用球墨鑄鐵管工藝按期完成“1025”攻關任務,成果納入國資委2023年《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產品手冊》。醫藥領域,做大做強腸胃康等中藥主打品種,把握自貿港建設機遇,與海南省政府合作引進高端醫療器械項目,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耳蝸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安全應急裝備領域,破解百米以上消防救援難題,突破智能飛控技術難點,成功研制系留無人機消防救援成套裝備,提前完成“1025”攻關任務,成套裝備彌補行業空白,技術指標國際領先,獲得CNAS認證;面向大型石油儲罐滅火世界性難題,重點攻克超大流量裝備核心總成“卡脖子”問題,技術水平達到美國威廉姆斯同類產品;連續三年推出新產品參加“應急使命”演習,多個高精尖裝備亮相獲得國務院領導及相關部委的高度認可。目前,科技賦能成效初顯,研究院與產業公司今年已實現產業賦能2.9億元,納入采購意向訂單近10億元。
積極推動產業煥新,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獲批原創技術策源地,實現“零”的突破。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圍繞已獲批的5個領域設立25個專項攻關項目。積極建設國家應急領域重點研發平臺,今年,應急管理部大型石油儲罐滅火技術與裝備、特種作業安全風險防控、防汛搶險救援技術與裝備聯合創新三個重點實驗室有望落戶集團公司。緊抓國家戰略機遇,圍繞“9+6”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進行新材料、新型儲能、生物醫藥、智能安全應急裝備、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系統布局。全力建設應急產業鏈鏈長,切實發揮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作用。計劃到“十四五”末,新興際華集團公司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量項目收入占比達到15%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收入占比力爭達到40%以上。
轉自:國資委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