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動力。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頂梁柱,國資央企正在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并在打造創新高地、產業高地和改革高地中發揮主陣地、主力軍作用。
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中建一局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錨定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持之以恒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通過加速發展創新業務和戰新產業,集結優勢資源打造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擦亮“中國建造”品牌。
創新產品 賦能建造升級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十五萬分之一精度、600米超高層建筑誤差只有2毫米……中建一局推出自主研發基于北斗衛星定位技術、破解超高層建筑施工精度難題、保障建筑物安全和穩定的四款建筑測量裝備“黑科技”,其中,超高層北斗高精度衛星定位接收機系世界首創。
“超高層北斗高精度衛星定位接收機測量精度高、速度快,抗干擾能力強、穩定性高,并且內嵌自主算法,即便面對上千米的超高建筑,精度也可達十五萬分之一,解決了超高層建筑衛星定位測量基線距離短、基準點與測量點高差大的難點。”中國測繪學會理事、中建一局測繪專家張勝良介紹。
目前,該設備正在中建集團主辦的中國建筑科技展上面向全球展出,并且已成功入選2024年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和住建部北斗系統典型應用案例,真正意義上叩響了“千米級”建筑的大門。
建筑施工現場作業面多,室內和地下空間通信難、定位難,數百上千工人分布在現場各個地方,加之施工現場環境復雜、危險源多,靠“人盯人”管控人員安全難度極大。
中建一局采用行業首創無線傳感網絡和多模融合定位技術,實施“技術+管理”運營模式,創新研發星璇智能安全帽,通過安全帽終端采集施工現場數據上報云端,對佩戴人員進行三維立體定位和智能分析,并對佩戴人員及周邊環境狀態進行實時感知與監控,有效解決建筑行業施工安全、工期管控等問題,為城市建設者提供會感知的“安全系統”。
截至目前,星璇智能安全帽系統已在全國30余個城市的500多個項目全面應用,守護20萬名工友安全。
創新技術 提供“好房子”解決方案
向“新”而行,“質”煥新生。錨定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中建一局加快推動建筑業向綠色化、智能化、工業化轉型,圍繞建筑施工作業現場、老舊小區改造等方面提出一攬子智慧先進解決方案,大力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形成了預制混凝土結構箱式房屋建造技術、既有建筑綜合安全評估技術、“中建鏈”區塊鏈管理平臺等一系列工程建造領域新技術。
其中,混凝土結構箱式房屋建造技術就是先在構件制造工廠把梁、墻板、樓板、箱體結構等“零部件”生產好,再運送到工地現場拼裝,具有模塊化設計、工廠化加工、一體化裝修等優勢,現場組裝可通過吊裝、焊接等干式連接方式完成,不受冬季低溫等惡劣作業環境制約,真正實現“搭積木”施工,大大縮短施工周期。
要達成完整的建設“流水線”,需要一個以研發、配件生產、安裝、施工、維護等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生產基地作為支撐。為此,中建一局投資組建了國內首家全產業鏈裝配式建筑智慧工廠——中建(天津)工業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從創新研發、咨詢設計、加工生產、裝配施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服務。
“中建一局通過自主研發,以設計-建造-運營的全產業鏈裝配式建造服務模式提供‘好房子’建設解決方案,助力人民實現‘安居樂業’夢。”中建一局科技與設計管理部總經理李浩表示。
隨著城市更新步伐加快,面臨升級的公共建筑和老舊小區改造數量增多,房屋體檢需求量增加,驅動建筑行業在檢測和建筑技術上尋求突破。中建一局創新打造“箱包式微縮實驗室”系列產品技術,為房屋體檢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中建一局創新研發的首套集科學性、系統性、準確性于一體的既有建筑綜合安全評估技術,從安全隱患、使用功能障礙以及性能提升等層次進行檢測評估,并提供針對性改造方案;基于紅外熱成像和探地雷達等設備進行多元精準診斷的建筑工程滲漏診治與防控技術,已應用于北京、深圳、江西、河南等全國20余個滲漏項目;國內首創的氣測法灌漿套筒飽滿度檢測儀,不僅解決了裝配式建筑構件套筒連接部位質量檢測的難題,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創新設備 助力城市建設
綠色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底色”。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環,讓作為“碳排放大戶”的建筑行業“瘦身健體”,是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步。
中建一局自主研發的碳數據監測管理平臺,可對建筑原材、施工建造和建筑運維三方面的碳排放進行統計和實時監測,從而實現建筑行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數據管理。此外,該平臺以“統籌監測、定點調整”的管理下鉆模式,結合碳排放指標與碳績效管理,實現對各所屬單位及施工項目的碳排放差異化、精細化管理,推動建筑業綠色轉型升級與“雙碳”目標實現。
能給建筑“把脈問診”,能在各類施工現場細致巡檢,能往返復雜地形運輸、裝卸材料,能安裝各類機電管線……中建一局研發應用多類行業首創機器人建造設備:“X-MEN”機器人為工地“醫師”,四足監測機器人為“保安”,智能搬運機器人為“司機”,建筑機電管線安裝機器人為“電工”,真正實現建筑數字化管理。
作為全國最大、實施最早、業態最全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工程,中建一局承建的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涵蓋5種業態、9個子工程,針對烏梁素海流域生態功能退化的問題,中建一局首次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態要素,創新實施“4233”綜合治理方式,研制“輕型壓草覆沙機械”“梭梭肉蓯蓉同步種植一體機”“精準化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精準化無人機飛播技術”等新裝備,相關技術成果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首批《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創新適用技術名錄》。
據了解,中建一局生態治理團隊正基于烏梁素海項目不斷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技術體系,并已將相關治理技術應用于阿拉善荒漠綜合治理等更多類似項目,為筑牢我國“北方防沙帶”生態安全屏障,加快生態系統恢復與美麗中國建設夯基筑臺。(記者 班娟娟)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