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要摒棄'以前就是這么做的'慣性思維,樹立'在滿足客戶需要方面挑戰極限'的理念,把技術、質量、交貨期、服務都做到極致……”近日,一場名為“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大討論活動在石化機械持續升溫,迅速掀起一股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創新發展的文化思潮。
近年來,石化機械積極探索創新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突出“三個聚焦”,用文化定向引領發展,用文化驅動促進發展,用文化融合保障發展,不斷開創公司建設一流現代企業新局面。2023年,石化機械在集團公司黨建考核中獲評A檔,主要經營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創2015年整體上市以來最好水平。
堅持聚焦“主責主業”,用文化定向引領發展
作為中國石化唯一的油氣和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石化機械始終以“愛我中華、振興石化”為己任,聚焦服務國家能源安全主責主業,深入踐行中國石化核心價值理念,以高質量的企業文化引領高質量發展。該公司以學習貫徹集團公司新版《企業文化建設綱要》為契機,利用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和“大討論”活動等開展專題學習,設計制作學習宣貫培訓課程,引導全員深刻領會、自覺踐行。同時,結合公司第二次黨代會提出的企業愿景、發展思路等,凝練出“智造大國重器,服務能源安全”“建設一流油氣和新能源裝備公司”“錨定一流目標,實施兩大戰略,建設三型企業,向超百億奮斗”等文化理念要素,通過“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全員大討論等形式,幫助員工理清石化機械發展理念、目標和路徑,使公司上下對企業發展達成了思想認識上的一致。
石化機械牢記“國之大者”,努力建造“國之重器”,通過不斷挖掘和豐富企業文化內涵,強化全員文化品牌意識,在服務國家能源戰略中逐漸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名片”。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深地鉆頭鉆具、萬米修井機、全電動壓裂裝備、高抗硫壓縮機、氫能裝備等一大批國之重器,高效服務“深地工程”、國家頁巖油(氣)開發示范區建設、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等國家重點工程,突破了多項“卡脖子”核心技術,取得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成果,生動詮釋了“智造大國重器”的歷史擔當和文化自覺。
堅持聚焦“改革創新”,用文化驅動促進發展
9月初,石化機械通過公開競聘選拔出的5名中層副職走上了新的崗位。這是該公司創新公開遴選工作機制后,第二次在“賽馬場”上選“良駒”。
石化機械堅持對標世界一流企業,以先進文化驅動企業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人才強企,實現了企業效率效益的提升。堅持科技創新,依托國家級重大專項,取得一大批國家級標志性科技成果。推動管理創新,建立完善體現文化導向、覆蓋全面、流程清晰的內控管理體系,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構建新型經營責任制,拓展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實施范圍,實現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全覆蓋。推進人才強企,高標準構建人才發展“雁陣”,實施技術、營銷、技能操作等人才隊伍激勵約束機制改革,創新公開遴選干部機制,激發員工創新創業的熱情,形成“人人參與精益管理,個個勇于創新創造”的良好氛圍。
堅持聚焦“和諧共贏”,用文化融合保障發展
“端牢能源飯碗、制造業飯碗,除了苦干更要巧干,咱們新時代的石化機械人就得有工匠精神,敬業、精細、專注、創新。”202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權海峰在石化機械“勞模青年座談會”上說道。
石化機械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塑造“和諧共贏”的人文環境,充分發揮員工在企業文化融合中的主導作用,實現員工價值升華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公司以成長、成才、成“家”為主線,搭建成才平臺,實施思想素質能力“三提升”行動,舉辦青年科技創新大賽、“練兵比武”全員培訓,全面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常態化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四季四送”“駐外員工健康關愛行”等活動,把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落實到位,打造和諧共贏的人文環境。
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載道。用足用好公司紅色文化資源,依托“智造大國重器”紅色教育基地、企業創新文化陳列館等,組織開展“對話傳統、共譜新篇”巡回展等,舉辦“傳承石油精神弘揚石化傳統 探秘智慧能源”公眾開放日,全面展示“石化機械”精神文化品牌。2023年以來,石化機械紅色教育基地累計接待參觀者近萬人次,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
堅持文化潤心、文化聚力。組織開展“智造大國重器,服務能源安全”企業文化故事會,編印《石化機械企業文化故事100例》,深度挖掘公司企業文化理念背后的故事,引導員工用“故事思維”講好典型故事,營造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的文化氛圍。(陳志毅)
轉自:中國石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