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陜北榆林的烈日將地加平165-91井場烤得發燙,連空氣都蒸騰著灼人的熱浪。當壓力表指針定格在安全區間,橋塞坐封成功的信號讓中油測井長慶分公司C4620作業隊的隊員們甩開手套擊掌歡呼。這不僅是技術攻堅的勝利,更是這個分公司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實現基層作業隊從單一作業向"一隊多能、一隊多機、一隊N組"轉型的生動實踐。
一隊多能 "撬動"技能升級
"經驗需要沉淀,更需要傳承。"談起人才培養,C4620作業隊隊長孟慶澤深有感觸。這位有著8年射孔經驗的老將,將實戰經驗凝練成一本密密麻麻的"寶典"--從操作流程到風險點,逐一拆解、標注。白天,他在井場手把手教學;夜晚,他帶領隊員挑燈夜戰,在燈光下為隊員"補課"。
作業隊還利用生產間隙,安排隊員深入射孔作業現場沉浸式跟崗學習,全流程跟蹤槍管出庫、裝配、下槍、引爆等關鍵環節。通過對比分析測井作業與射孔作業的安全風險和紅線禁區,固化形成"學-練-創-傳"技能提升閉環體系。在轉型實踐中,C4620作業隊不僅實現了團隊能力的躍升,更形成了可復制的技術孵化模式,為定邊項目部、長慶分公司提供了人才賦能的新范式,帶動多支隊伍效仿,實現"一人帶一隊、一隊帶一片"的輻射效應。井口工張林感慨:"以前我連工具圖都看不懂,現在能獨立操作了。"這種"理論+實操"的訓練,讓團隊技能水平飛速提升。
一隊多機 設備隨需切換
"為了確保測井和射孔2個業務的工作量動態平衡和協同發展,分公司創新采用'雙設備動態調度'模式,為轉型作業隊配備了2套設備,并根據實際生產需求調配部署施工任務。"定邊項目部副經理牟鴻博介紹道。
轉型并非簡單的技能疊加,而是思維的重塑和行為的固化。"射孔和測井的儀器設備、操作流程、風險把控等差異很大,作業現場就像是技能提升的移動課堂,隊員們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孟慶澤說。C4620作業隊引導隊員在生產實踐、培訓練兵中凝練經驗、總結方法,快速掌握CPLog、iWAS等射孔設備操作方法和動作要領,按需切換服務項目,有效提升綜合業務能力。
一隊N組 作業多點開花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油測井以"人才先行"破局,著力打造全能型基層作業隊伍。在理論學習、實踐操作方面創新載體形式,把提升學習力、激發創新力、強化輻射力作為促進作業隊綜合能力成長的"第二曲線",將基層團隊業務水平提升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為保障生產高峰期施工高效推進,長慶分公司鞏固深化"以井為中心"的靈活組隊機制,創新射孔業務保障方法,構建了以裝備質量提升、資源配置優化為核心的橋射聯作組合隊伍拉鏈式作業模式。定邊項目部通過這一模式動態調配資源、強化裝備流轉共享,顯著提升了作業效率與施工質量。
編后
C4620作業隊是中油測井的一支基層作業隊,其轉型實踐證明,主動求變、有效應變方能贏得未來。透過"解剖麻雀"式分析,我們看到,從單一的測井施工作業到全能型施工作業的跨越,不僅是技術技能的升級,更是打破思維定式、適應市場變化的前瞻之舉。當一支隊伍跳出"只會干一樣"的局限,便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時代浪潮中占據主動。(特約記者 楊舵 通訊員 張夢凡 呂浩厚)
轉自:中國石油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