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推進企業文化創新 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


    來源:中國企業報   作者:金思宇    時間:2016-12-16





      在與世界共同邁進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特殊時期,國企改革進入關鍵時期和深水區,國企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創新擁抱未來,以改革激發活力,共同承擔歷史使命和文化責任,大力推進文化強企,合力同行創新共贏,加快國有企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企業文化創新,推進中國制造智能轉型,順利迎接和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國企發揮頂梁柱作用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現代工業體系,在世界制造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面向未來,國企不僅需要,而且一定要辦好,要堅定不移地做強做優做大。企業強則國家強。在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作為國之重器的國企尤其是中央企業發揮著頂梁柱作用。據2016年《財富》雜志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我國有110家企業入列,其中83家是國企,50家中央企業,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同時,在科技投入研發和科技創新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僅2015年度就有44家中央企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86項,占總數34%,技術發明一等獎和科技進步特等獎全部由中央企業包攬,科技進步一等獎占總數41%,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技術發明二等獎均占總數三分之一。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與最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在世界500強分布的53個行業中,我國只有3家中央企業排名行業第一,而美國有29家企業,占54.7%,處于絕對優勢。從總體上看,由于總體質量水平不高、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和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原因,致使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


      《中國制造2025》指明方向


      發源于西方國家并由其主導的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化(自動化),中國只是“追趕者”。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跟不上的人必將成為落伍者。今天已經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智能化、信息化為核心,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量子通訊等前沿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必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前所未有的動力,徹底改變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重塑未來經濟格局。總書記習近平指出,“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先后發布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了中國制造強國建設三個十年“三步走”戰略,加強“+互聯網”建設,加強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十三五”期間,創新發展將越來越成為世界共識,依靠創新尋找發展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速推進創新驅動和創新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以創新謀發展,實現新突破,才能順應發展潮流,把握發展主動權。


      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使命光榮,任重道遠。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歷史機遇,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積極應對,超前謀劃,敢于擔當,勇于創新,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依據“十三五”發展規劃,大力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體系和支撐體系的建設。


      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積極參與“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的發展為支撐,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創”行動計劃,打造發展新引擎,有效帶動社會創新創業,強化創新成果與產業對接,提高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和創新活力。


      樹立“新理念”、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做好迎接和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準備,讓新動能逐步挑起大梁,舊動能不斷煥發生機。加強以互聯網承載的新技術融合,加強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實現工廠智能化,推動中國經濟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順利實現“中國制造2025”。


      占領文化發展制高點


      在一定意義上說,國與國之間競爭歸根結底還是文化的競爭。文化興國,文化強國。要建成強大國家,必須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作為支撐。可以說,誰占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而綜合國力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大企業之間的競爭。世界知名企業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成功,不僅是產品的成功,還源于文化的成功。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不僅給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通過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展示企業文化和精神魅力,實現價值觀的對外傳播和滲透,彰顯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同樣,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靈魂和制勝法寶,也是保持企業基業長青的關鍵因素。實踐證明,世界知名企業之所以能在激烈競爭中取得成功,不僅是產品的成功,還源于文化的成功。《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指出,“要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因此,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要想做強做優做大,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引領者和主力軍,真正躋身于世界一流企業行列,就必須堅持文化正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主動占領科技和文化制高點。


      建設中國特色企業文化體系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凝聚力、推動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流的企業必定有一流的企業文化來支撐。21世紀的今天,由文化引領價值管理已經成為管理模式創新當中的新常態、新境界、新高度。打造企業文化的過程就是企業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企業文化作為體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實現企業發展戰略、促進企業科學發展、提升企業綜合素質、塑造企業品牌形象、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企業文化建設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形勢越復雜,越要看清、把握好企業改革發展的前進方向;改革越深入,任務越艱巨,越要注重發揮好企業文化在企業改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今后一段時期,應當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和時代精神,既要喚醒傳統文化之魅,又要賦予其現代化之魂,結合企業自身特點,深化價值理念體系建設,提升企業文化內涵,建設獨具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體系。


      二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始終緊緊圍繞企業改革發展大局,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規劃和制度,持續擴大覆蓋面,增強企業凝聚力,塑造企業良好形象,提升企業品牌力和影響力。


      三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攻堅克難,以更大政治勇氣和智慧,大力發揚企業家精神,激發人才的創新和知識價值,以文化創新推動企業戰略轉型,積極感知新文化現象,從文化角度深入研究把握規律,認真研究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行為、習慣和變化,努力探索如何開展“互聯網+企業文化建設”行動,積極推進與互聯網時代相適應的企業文化變革,支持和發展文化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增加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四要大力傳承弘揚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石油精神等國企精神,綜合運用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等載體和手段,用數字、故事和全媒體講好國企故事,加強文化溝通和融合,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為深化國企改革、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著力打造“大國工匠”和知名系列品牌。


      五要切實履行國企文化責任,建立健全保障企業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國企文化引領和價值引領。國企在主動融入全球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建設項目中,要做履行社會責任的模范,發揮好表率作用,樹立國有企業的良好形象,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此文為作者在中外企業文化2016南寧峰會上的講話摘要)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