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構成,每個時代都有與之契合的工匠文化。站在不同角度,對“工匠精神”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工匠精神”是一種生產理念,在質量上追求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實行嚴格的生產標準、生產工藝、生產流程,把產品做到極致,推動標準、質量、工藝、水平不斷上層次。“工匠精神”是一種使命感,耐住寂寞、經住誘惑,不達目的、絕不放棄,不斷超越自己、鉆研技藝,用心制造產品,把產品做出境界,做成精品,為社會留下傳世的作品,把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內化為企業品質。“工匠精神”是一種文化,堅持、堅定、堅守的決心,專業、專注、專研的精神,嚴謹、嚴格、嚴肅的態度,通過技藝延續傳統,通過細節彰顯價值,讓產品蘊含更多創意、人文關懷與參與感,讓制造文明與時代和國際接軌。
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重塑與現代工業文明相適應的“工匠精神”正逢其時,通過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工匠精神”,著力提高產品質量,有效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從社會層面來看,培育“工匠精神”更需重塑企業文化,讓企業重新拾回久遠的工匠傳統與價值情懷,注入與工業文明相適應的現代技藝,用全新的文化理念塑造“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需變革商業理念。中國制造缺的不是能力,也不是產品質量標準與質量管理要求,而是缺少誠實守信、負責到底、追求完美的商業價值理念,奉行“短、平、快”的商業文化,追求“賺快錢”的理念,熱衷商業模式創新,走的是靠模仿求短期生存、靠價廉求市場份額的發展路徑,而今這種模式已經沒有出路。
我們要重視企業商業價值的改變,“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把產品做好作為企業最大的責任與義務,為社會和客戶提供優良、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從粗放走向精準,從規模走向定制,從低端走向高端,從重利潤走向重品牌,追求品質第一、品牌至上,以質量求基業長青,不斷形成符合現代制造文明的商業理念和價值追求。
培育“工匠精神”需重塑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企業家在企業中的獨特地位,決定了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必然受其關鍵影響,對企業的生產、組織、管理各個環節都具有決定性作用。企業家對公司的定位、對產品的追求從根本上決定了生產產品的質量與高度。特別是勞動分工日益細化后,自上而下的“工匠精神”的傳導變得更加重要。蘋果產品的卓越固然離不開生產環節中每個人員的努力與付出,但人們更多地將其歸功于喬布斯對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
關注企業家精神的重塑,在其生產的源頭注入“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質,將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從產品的設計、原料的采購、生產流程的改進、質量的管理等環節樹立精品意識,從人才的聘用與培養、管理的手段與方法等方面著手不斷改進產品質量,最終才能提供具有“工匠精神”的產品。
培育“工匠精神”需尊重匠人價值。“工匠精神”始終是一種稀缺的品質,甚至于成為了情懷的象征。馬克思·韋伯認為,對人影響最大的就是職業,職業近乎宗教,鼓勵人們全身心投入到對職業的辛勤勞動中去。西門子集團掌門人馮·西門子說,8000萬人口的德國擁有2300個世界名牌,“靠的是德國人的工作態度,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德國員工承擔著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質造、中國智造”的轉變,核心在于人。
重新發現挖掘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價值,從社會外部來講,要樹立“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的理念,營造尊重匠心價值、重視匠心人才的氛圍,讓全社會認識“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讓工匠得到應有的精神獎勵與物質回報,使“工匠精神”成為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從企業內部來講,大力培養“質量人”,從人的價值層面、精神領域入手,改變員工的工作態度、習慣與做事方式,使更多人孕育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匠心”,欣賞自己的工作,在每一個細節中,體會做事的樂趣。
培育“工匠精神”需重視知識產權。企業缺少“工匠精神”,不愿在技術和產品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表面來看是追求短期利益,根源在于知識產權保護的缺位。“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對產品日復一日的追求與付出,對品質的堅持與追求,背后更是對產品工藝和流程創新的不斷求索。但是,企業生產工藝或流程得不到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可能引來大量企業的模仿,致使企業無法獲得與投入對等的回報。長此以往,愿意“無私奉獻”、埋頭苦干、開拓創新的企業自然越來越少,“工匠精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培養“工匠精神”需要企業建立以知識產權為導向的發展機制,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重視自身的知識產權開發與運用,利用知識產權搶占發展的制高點;同時,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完善商業秘密、技術秘密及其他新形態創新成果的保護機制,提高公眾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監督,健全懲處侵犯知識產權產品的法律制度,切實調動企業專注產品、制造精品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杭州市政府研究室】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