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國資委系統企業文化論壇側記
國企企業文化究竟是什么?6月14日舉行的上海市國資委系統企業文化論壇上,五家上海國企代表以自身實踐,對這個話題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
從五家企業的實踐可以發現,國企企業文化,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而是與企業經營發展、國企創新改革密切關聯的內容。企業通過常年堅持,并與時俱進的企業文化建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用理念和價值觀影響每一位員工,凝心聚力;同時又將企業文化向外傳播,作用于市場,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有力保障,以及贏得未來市場競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上汽集團:重塑創新文化基因
去年,上汽集團整車銷量超過590萬輛,約占國內整車市場總銷量的24%,遙遙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第11次進入《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第60位,成為唯一進入世界百強的中國汽車企業。
上汽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優秀的企業文化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正是由于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與發展階段相適應,與戰略規劃相銜接,形成了與時俱進的文化理念,才有力支撐和推動了上汽的跨越式發展。
2014年,上汽集團正式提出了中長期發展的戰略定位:成為全球布局、跨國經營,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世界著名汽車公司。未來轉型方向:從主要依賴制造業的傳統企業,加快轉向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產品和服務的綜合供應商。
有了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謀劃,關鍵要落到實處,層層推進。而要確保創新落地,關鍵在人,要想辦法激發廣大員工創新創業的干勁。大家進一步意識到:創新發展,源于思想解放;創新行動,首先體現在人的觀念創新上。
上汽集團于2015年啟動了新一輪愿景、使命與價值觀的重塑工作。上汽提出新的企業愿景:傾力打造富有創新精神的世界著名汽車公司,引領未來汽車生活;新的企業使命:堅持市場導向,依靠優秀的員工隊伍,持續創新產品和服務,為各相關方創造價值;以及新的企業價值觀:誠信、責任、合作,創新、進取、夢想。
上汽集團下屬公司中既有合資企業,又有國有企業;既有傳統的整車制造、零部件業務,又有新興的服務貿易、金融業務;既有滬內企業,又有滬外企業,企業文化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認為,文化理念必須“大道至簡”,創新是關鍵,只有把新的文化理念落實到集團創新發展戰略上,做到“有抓手、有載體、有項目”,才能保持長久旺盛的生命力。
在深化推進改革方面,上汽啟動了“種子基金”計劃、形成了“容錯”機制;在技術創新方面,上汽圍繞“新能源+互聯網+智能化”,有序推進重大創新項目;在業務模式創新方面,上汽加快拓展汽車電商、分時租賃、充電樁、互聯網金融等業務,形成了集團統籌協調、板塊聯動創新的生態圈布局。
在品牌建設方面,上汽主動將集團品牌與企業文化高度融合,通過全方位向社會公眾傳播上汽的品牌形象,充分展現企業創新轉型的堅定決心和發展信心。集團旗下上汽通用、上汽大眾、上汽大通3家整車企業先后完成更名,更加突出上汽的整體形象。此外,上汽先后和上港集團足球俱樂部、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達成戰略合作,支持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上港集團:“共享共擔”增強員工獲得感
上港集團目前是我國最大的港口股份制企業及世界最主要的碼頭營運商之一,作為上港集團的母港——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六年蟬聯全球第一。近年來,集團著力從價值引領、人文關懷、素質提升等多方面不斷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在集團范圍內倡導并努力形成“責任共擔、成果共享”“企業育人、職工愛企”的良好氛圍。
今天,國企文化建設中,應以怎樣的理念作為價值導向,去發揮引導作用呢?上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戌源以為,共擔共享理念應該作為我們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價值導向。
所謂共擔共享,就是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簡單地說,就是同甘共苦。它契合了我們黨的宗旨,破解了國資國企創新、轉型“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
2014年,上港集團為推進落實先行先試,著手啟動員工持股計劃。上港選擇的是全員持股方案。因為上港集團覺得全員持股是落實“共擔共享”理念的一個重要機制性措施。通過全員持股,可以激勵每一個員工更加關注企業的經營績效、更加關注上港集團股票的市值變化、更加關注企業的創新發展,同時也更加關注對企業的監督管理。歸根結底是讓員工和企業綁得更加緊密,有利于鼓勵員工持續發揮積極性和創造力。
這場改革以70%以上的集團員工選擇參與計劃劃上了圓滿的句號。這充分凸顯了上港集團的凝聚力,展現了員工對集團未來發展的信心,也體現了員工對本次員工持股計劃的認可度。從市場支持度看,方案公告后,主流媒體評論積極、正面,認為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有利于公司長遠發展,有益于堅定投資者信心。
上港集團整體上市近10年,集團不僅將發展成果惠及廣大員工,而且讓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先后有多名員工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他們在企業的發展中,收獲了更多的“獲得感”。
近年來,集團黨委還努力把服務職工的實事項目做深、做實、做細。2014年,集團共明確服務職工實事項目85項,絕大部分都按照時間節點的要求得到了落實。“設立員工翻班作業津貼”、“生產作業機械降溫措施排查”、“落實在崗職工最低生活保障線”、“退休職工住院醫療保障計劃”等項目得到了有效推進。
建工集團:“和諧卓越”助推戰略轉型
2015年,上海建工集團綜合營業額與新簽合同額雙超1600億元,在美國ENR2015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中排名第12位,集團先后榮獲上海市首批“企業文化建設示范基地”、全國住建系統“企業文化建設示范單位”、上海企業文化創新十佳品牌等榮譽,上海建工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上海建工提出,企業轉型發展的“三全”戰略需要“和諧為本,追求卓越”企業文化助力。
在“全國化”戰略推進過程中,上海建工注重發揮“和諧”企業文化的作用,主動融入當地市場,促進企業與員工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與環境的和諧。
在“全產業鏈”戰略推進過程中,上海建工注重發揮“卓越”企業文化的作用,不斷開拓新業務、研發新技術,整合建筑全產業鏈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全生命周期服務商”戰略推進過程中,上海建工經歷三次轉型,每次轉型,和諧與卓越文化都是最好的保障。“和諧為本”體現上海建工不斷改革創新轉型發展,“追求卓越”體現上海建工干事創業的擔當情懷,而且一以貫之。
上海建工“和諧為本、追求卓越”企業文化源于“三大基因”的傳承和發展。第一是部隊的“執行力”基因。第二是上海營造商的“誠信”基因。第三是上海郊縣匠人的“工匠”基因。
近幾年,園林集團、外經集團、市政設計總院等先后加盟上海建工,在“和諧為本,追求卓越”企業文化引領下,初步構建了統一相融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格局。
上海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征指出,通過多年實踐,深刻感受到企業文化建設唯有在傳承中發揚、在堅持中創新,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研究經濟步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攻堅期帶來的變化和挑戰,才能助推企業轉型發展。
華建集團:聚焦創意和設計的新內涵
華建集團原先是上海現代建筑設計集團,是一家以工程設計咨詢為主業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ENR(全球工程設計公司150強)排名第64位。2015年,集團作為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試點,完成了整體上市。
根據集團的“十三五”規劃目標,未來五年,華建集團將以工程設計咨詢為核心,打造“為城鎮建設提供高品質綜合解決方案的集成服務供應商”,到2020年,努力成為全球知名的國際工程咨詢公司,ENR排名進入前50位。
華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秦云指出,要完成這一改革轉型的目標,企業文化必須成為將華建集團7000多名員工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的凝聚劑、助推劑。
今年是華建集團改制上市后完整運行的第一年,是承前啟后之年。去年,華建集團在編制“十三五”規劃的同時,一并啟動了“十三五”企業文化分規劃的編制工作,提出:“承前重在發揚,啟后貴在創新”。
早在2001年,集團就形成了“創意成就夢想”的企業精神。伴隨著華建集團改制上市,大家認為,應該在堅持原有的“創意成就夢想”企業精神的同時,加上“設計構筑未來”的理念。
今年4月,華建集團首次發布了全新的品牌標識。企業通過這個LOGO,詮釋“創意成就夢想、設計構筑未來”的華建集團企業精神。
在“創意成就夢想、設計構筑未來”的企業精神引領下,華建集團形成“一體多元”的企業文化格局,以文化凝聚人,助推集團改革發展。
在去年完成整體上市之前,“改制上市”是企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企業在各個層面加強改制上市宣傳和溝通,以開誠布公的姿態爭取職工群眾對改制的理解和支持。
完成改制上市之后,加快推進華建集團“十三五”戰略是主旋律。集團上下貫穿“四個化”,即“全面市場化、深度國際化、跨界集成化、高新專業化”。各單位都在集團的總體規劃下,明確自身定位,確定各自新五年目標,推動協調發展。
在集團層面的核心價值理念上,大家是一致。而在二層次公司的子文化建設上,集團鼓勵“一企一品”,推崇“百花齊放”。
通過“強化一體、豐富多元”,企業不斷探索著集團和各分子公司之間的文化融合,做到優勢互補、攜手共進。
紡織集團:把握“歷史性、時代性、未來性”
今天的上海紡織集團,已經不再是傳統概念中的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而是以“科技與時尚”為核心的時尚產業綜合性集團。
在新一輪改革發展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圍繞時尚產業“全國布局、海外發展”的新征程。上海紡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童繼生指出,新的發展目標對企業文化建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能否把握好企業文化建設的“歷史的傳承性、時代的現實性、未來的發展性”三重屬性,將直接決定新一輪改革目標和“十三五”規劃實現與否。
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一以貫之的魂,必須注重歷史性。上海紡織有150年的歷史,豐厚的歷史積淀,留下了寶貴的優秀文化三大基因:150年上海紡織發展史孕育出忠誠敬業、自強不息、與國家民族同命運共生存的精神;55萬上海紡織工人在創造中國紡織輝煌史中凝聚成的無私奉獻、精益求精、高效成優、永不滿足的奮斗精神;歷經30多年改革調整、轉型升級后,體現出來的自我革命、自我犧牲、主動創新的精神。上海紡織的生存發展歷史,使今天的紡織集團認識到,企業文化建設必須與時俱進,注重時代特性。近十年來,紡織集團抓企業文化建設,堅持一年一個重點推進,一步一個腳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持續創新,為每一個歷史階段的戰略轉型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礎和輿論氛圍。
在新一輪改革發展、企業新老交替的過程中,紡織集團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特別強調,要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用員工易接受的新方式開展企業文化工作。紡織集團認識到,企業文化不是“一把手文化”,而是企業全員文化;企業文化建設不是嘴上說、墻上掛、天上飛的形式,而是全員思想意識和行為準則;企業文化建設載體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是可以具體化、生動體驗的;企業文化建設不僅是黨委的宣傳工作,而是黨政工團、民主黨派共同的任務。一家企業要長久發展,不僅要靠前臺的硬實力比拼,更要靠背后軟實力的支撐。新一輪改革中,紡織集團制定了“全國布局,海外發展”戰略,要把一個傳統的上海地方企業,轉型發展成一個“非洲原料、歐美設計、亞洲加工、中國集成、全球銷售”的紡織綜合性企業集團。
為了適應工作半徑的放大帶來工作對象、條件和環境的變化,紡織集團提出了“跨地區、跨業態、跨國界、跨文化”建設管理的新要求。首先,抓各類人才隊伍培訓,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適應新常態;第二,抓科技與時尚內涵創新建設,駕馭新業態;第三,致力于持續發展,著眼于未來發展所需,不斷創新文化,做強軟實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