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文化先行,面對市場趨勢、競爭環境的變化,一些上海國企的經營管理理念與策略悄然改變。記者從昨天舉行的2016上海市國資委系統企業文化論壇上獲悉,截至目前,市國資委系統共有11家上海市企業文化創新品牌,占全市的37%;共有55家上海市企業文化建設示范基地,占全市的28%。上海國企在全市企業文化建設中形成了一批領軍方陣。
企業文化提升競爭力
面對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企業如何實現創新轉型?在上汽集團,圍繞“傾力打造富有創新精神的世界著名汽車公司,引領未來汽車生活”的企業愿景,一項名為“種子基金”的計劃正在實施,企業允許員工利用非脫產時間和公司設施進行創新研究,對有價值的項目可轉入產品開發,并給予獎勵,甚至孵化創新公司。在上海建工集團,歸納總結提煉出企業文化獨有的“三種基因”:部隊的執行力基因、上海營造商的誠信基因、上海郊縣匠人的工匠基因。當企業全國布局、身處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之中,“三大基因”成為支撐企業逆風飛揚的精神動力。
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服務質量……這些是企業“硬實力”的投入;而在上海市國資委系統,許多國企像上汽、建工一樣,選擇“軟硬兼施”的發展路徑,對企業文化“軟實力”的培育,投入越來越大。
每一筆瞄準“軟實力”的投入,都是為了競爭力。隨著國內企業漸漸失去成本優勢,提升包括勞動力、技術的全要素生產力成為贏得全球競爭的關鍵。率先改革、率先轉型的上海國企開始意識到,不論人才集聚,還是技術創新,都離不開企業文化的支撐。“在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和改革創新促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國有企業要大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通過明確的使命、良好的愿景、合適的戰略、自信的文化,進一步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促進國有企業加強改革、加快創新”。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金興明表示。
國企發展動力在創新
國有企業發展的動力在創新,而創新也成為上海國企企業文化建設的主線。
上海儀電集團,正在向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和運營商的方向轉型。戰略轉型過程中,儀電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引資、引智,引進各類技術、市場和團隊。同時儀電致力于打造開放的企業文化,形成相互交融、共同促進的創新文化。
上海紡織集團以“科技與時尚”為核心,不斷探索、擴展新的項目和業態。在創新理念引領下,紡織集團圍繞時尚產業“全國布局、海外發展”的新征程,果斷實施購并,并作為“走出去”的橋頭堡;今年3月紡織集團出資控股的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開業,有望成為中國和亞洲最有經濟價值和影響力的全球性電商平臺。
剛完成整體上市的華建集團,將文化創新作為內在動力,帶動企業從內生增長向外向發展轉軌。未來五年,華建集團將以工程設計咨詢為核心,積極打造“為城鎮建設提供高品質綜合解決方案的集成服務供應商”。
素質高、凝聚力強的員工隊伍是現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上海市國資委系統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激發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改革創新的熱情,極大地增強了員工隊伍凝聚力。共擔共享理念,已經成為上港集團企業文化建設中重要價值導向,在該理念引領下,上港集團先行先試,實施全員工持股計劃。這場大膽的改革以70%以上的集團員工選擇參與計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充分展現并進一步增強了企業全體員工的凝聚力。
除了技術和人才,在今天的全球競爭中,企業形象,亦是企業無形的市場競爭力。企業形象從哪里來,產品和服務帶來的形象之外,企業社會責任,日益成為企業形象的重要支撐。申通地鐵利用地鐵優勢,打造以音樂角、文化列車等為載體的地鐵公共文化,踐行“社會責任第一、安全質量第一、團隊協作第一”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有效保障了城市地鐵的安全有序運營。
記者從上海市國資委獲悉,為進一步推動上海國企企業文化建設,市國資委系統部分國有企業發起成立“市國資委系統企業文化建設聯盟”,以先進理念引領企業文化建設,促進國企改革創新與轉型發展。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