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力”激發生產力――新常態下江蘇化工企業文化建設拾擷
實踐證明,企業文化必須是與時俱進的,必須蘊含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也必須與企業生產經營深度交融;反之于此產生了背離,只能淪為高高在上的空談與招搖過市的擺設。
中國化工報記者近日通過采訪江蘇化工企業發現,經濟文化大省江蘇企業文化既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點,也有著高度的趨同性――無不與當今企業的所需所求息息相關,對企業實現安全環保、改善生產、轉型發展起到了較強的推動作用。
文化提升安全
6月中旬,紅寶麗集團第二十屆消防運動如期舉行,來自生產企業、民兵連、應急分隊、研究院、后期服務等10余支代表隊參加了多個項目的角逐。運動場上,泄漏防范、消防滅火、傷病救援、后勤保障等模擬比賽項目,展現出一幕幕精彩緊張的畫面,彰顯著紅寶麗濃郁的安全文化氛圍。
“自1996年舉辦首屆消防運動會以來,紅寶麗連續20年不間斷,安全文化已經深入人心。”集團董事長芮敬功告訴記者,紅寶麗之所以要每年大張旗鼓地舉辦消防運動會,目的就是要高調弘揚企業安全文化,濃墨重彩渲染安全生產氛圍,從而在集團內部有效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全員參與、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
據芮敬功介紹,20年來,由于員工安全意識牢固,消防技能不斷提升,防范和化解不安全因素能力持續提高,紅寶麗迄今保持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率為零的良好記錄。
“我們先后被評為江蘇省安全文化建設示范企業和南京市安全生產示范企業。毫不夸張地說,企業文化對紅寶麗的安全生產支撐和推動作用是巨大的。”芮敬功說。
江蘇梅蘭集團有限公司也在大力推動安全文化。據梅蘭集團黨工部部長、專案改善組組長丁正明介紹,近年來,梅蘭集團將安全與環保上升為企業生存和融入社區的前提條件,出臺了多項規定保障安全環保。去年初,該公司將液氯儲槽區封閉式裝置作為年度重點改善項目,并確保措施、責任、資金、時限和預案“五到位”,當年8月,該裝置順利通過了泰州市安監局組織的項目驗收。
“液氯儲槽區采用封閉式管理模式,如氯氣發生泄漏后能在第一時間內發現與處理,保證這一重大危險源始終處于受控狀態,大大降低安全風險和環境污染危害程度,確保區域安全。”丁正明說。
文化推動生產
江蘇黑松林黏合劑廠有限公司將企業文化建設和生產深度融合,產生了巨大的精神效能。
黑松林公司董事長劉鵬凱在20多年的生產經營中創立了獨特的心力管理企業文化體系,其中的精髓就是讓文化統領企業生產經營,發揮強大推動力。
劉鵬凱介紹說,具體而言,心力管理文化產生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升員工自主管理能力。民主管理在黑松林已經蔚然成風,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比如,原來灌裝作業流程是:領料―灌裝―檢驗―入庫,為提高勞動效率,員工將每天上班后領料改為前一天下班前領取,這樣縮短了準備時間,提高了作業效率。從這件小小的改進中,就可以看到企業文化的影響力。
二是提升生產技術水平。近年來,該公司生產中持續導入了7S管理、六西格瑪管理、零缺陷管理,贏得了市場廣泛好評,已與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和數十家國內著名企業建立了穩定合作關系。
三是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心力管理使員工與企業共贏共榮,黑松林20多年來沒有發生一起安全、環保事故,也未發生一起勞動用工投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
梅蘭集團憑借積極進取的企業文化精神,以專案改善項目為利器,攻克了阻礙企業發展的攔路虎。
去年7月份,梅蘭集團制冷部負責F22產品銷售的人員帶來一個重要信息:客戶對F22產品水分要求越來越嚴格,如果公司產品水分還在15ppm左右,將丟失部分高端重點客戶,影響公司市場占有率。為此,公司加緊進行了專案改善,并決定從8月起水分超過10ppm的F22產品一律不允許流入市場。經過近1個月的努力,當F22精餾塔下料的產品水分低于10ppm后,該公司將試驗結果及工藝條件進行固化,形成新的操作標準和工藝規程,并推廣應用到整個F22的生產中。8月份,F22產品水分已基本穩定在10ppm以下。由此,梅蘭集團保住了市場龍頭地位。
文化引導轉型
在利用企業文化推動發展方面,江蘇索普集團也有出彩的表現。近10年來,索普集團作為傳統大型國有企業,主業醋酸產業鏈受到國內無序擴張之困。對此,索普集團從轉換治企理念著手,從2013年四季度開始提出了“四化四同”戰略構想,主要包括產業高端化,把高端產業與生產服務業同步發展;營銷國際化,把鞏固現有優勢與拓展發展空間同步發展;投資多元化,把存量資產盤活與增量投資聚合同步發展;環境生態化,把企業轉型發展與生態環保提升同步,指導企業進行全面改革。
據索普集團戰略發展部副部長朱懷松介紹,索普從主業剝離了長江碼頭、鐵路專用線、車隊、倉儲、設備維護、后勤保障等所有副業,設立了6大實體經營公司,獨立經營,自負盈虧。新公司圍繞主業并跳出主業,將各路業務做得風生水起,往日的“包袱”變成了盈利主體,并將成果反哺主業,壯大了整體實力。
“企業文化的與時俱進給索普集團帶來了經營理念的解放與拓展,在公司主營業務和產業鏈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的情況下,短期內就終結了持續多年的虧損局面。顯然,企業文化的推動力不可小覷。”朱懷松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
來源: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