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重慶金融界傳來一條好消息:重慶銀行被授予“全國企業文化建設示范基地”,成為全國商業銀行中第一家,也是重慶和西部金融機構中唯一一家被授予該榮譽的單位。
“以文化經營企業可以持續百年,以制度治理企業可以持續數十年,以產品銷售為主發展企業只能持續數年或數年面臨大的調整。”在重慶銀行高層領導看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改革開放的推進,特別是改革進入深水區后,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金融業也不例外。對于重慶銀行來說,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喚起全行員工的文化意識,利用企業文化去凝聚人心、形成發展合力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
于是,重慶銀行提出做“有夢想、有精神、有愛心、有原則、有擔當”的“五有”銀行人,著力打造企業核心價值觀,在全市國企中走出了一條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文化建設新路。
有夢想—“百佳”、“千佳”追求夢想。重慶銀行建北支行以爭創全國百佳支行為夢想,增設涉外窗口及殘障愛心窗口,為特殊人群提供雙語、手語服務;大力建設無障礙設施,推出殘障人士辦理業務綠色通道,在網點叫號設備上專門設置了“殘障人士綠色通道”按鍵,讓殘障人士能夠在第一時間實現便捷、無障礙的業務辦理;開設夜間銀行,為有需求的客戶提供夜間錯時服務;推出嬰兒座椅,方便帶小孩的客戶辦理業務。
良好的服務讓建北支行兩次獲得中銀協評選的“中國銀行業文明規范服務千佳示范單位”,連續6年保持團中央授予的“全國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
有精神—不懼危險展示精神。2013年蘆山地震發生后,重慶銀行成都分行一方面在行內為災區募集善款、籌措物資,另一方面派員緊急馳援,深入災區,援助當地小微企業的重建。其中,成都分行公司部客戶經理劉珂在余震還沒完全平息時,冒著危險跨越震后艱難的山路,到地震災區現場勘查項目,爭取第一時間為災區送去資金。
成都分行員工認真負責的態度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評價,并給分行發去了感謝信。
有愛心—捐髓救人奉獻愛心。重慶銀行西安分行員工魏巍在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細胞分型資料與江蘇省蘇州市一位16歲的白血病女患者配型成功后,表示“拯救一個生命,相當于拯救一個家庭,這是義無反顧的事,也是我最愿意、最值得做的事”,主動捐獻了自己的造血干細胞,挽救了花季少女的生命,成為陜西省金融業首位無償捐獻者,在社會上一時成為佳話。
有原則—嚴格審貸堅守原則。重慶銀行涪陵支行員工胡鈺路作為支行授信業務放款(出賬)復審崗,在日常放款過程中,對存在的客戶基礎資料收集不齊全、支行印章及有權人簽字不全等情況,她堅持按照支行授信審查流程差錯表設計的流程,對客戶欠缺的資料及存在的問題予以提示,并要求客戶經理即時整改,才對授信業務進行放款處理。不少同事質疑她的堅持原則,覺得資料放款后反正會補,何必這么認真。可她認為做事要按規章制度、按原則辦事,“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的事情不注意,會發展成嚴重的事態。
在她的堅持和努力下,支行不良率僅為0.35%,得到了總行及監管部門的一致好評。
有擔當—勇于任事敢于擔當。重慶銀行渝中管理部總經理萬嘉妤2014年受總行的重托,擔當起籌建渝中管理部的改革重任。在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她作為籌建小組的領頭人,堅持總行三級架構改革總體構想,結合管理部實際情況,迅速推進內設機構及大中業務營銷團隊的建立,制定各類管理制度40多個,確保制度對管理各控制點和關鍵環節的全覆蓋。同時堅持平穩地推進管理部下轄非核算支行向獨立核算支行轉型過渡,為管理部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基礎。
短短一年時間,渝中管理部推進改革的同時,存款增幅25%,考核利潤增幅31%。萬嘉妤也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重慶銀行通過狠抓員工“五有”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對企業的經營發展和改革產生了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企業的競爭力得到明顯提升,員工的精神面貌發生了顯著的改變,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方面,銀行資產總額從2011年的1273億元上升到2014年的2745.31億元,同比年均增長和增速在上市同業中居于領先位置。實現凈利潤從2011年的14.88億元提升到2014年的28.27億元,盈利能力躋身全國最佳商業銀行行列。資產質量持續優良,2014年不良貸款率繼續保持在0.69%的低位,在上市同業中處于較低水平。
另一方面,通過對“五有”價值觀的大力倡導,積極宣傳貫徹,深入推進,重慶銀行在全行營造了踐行“五有”員工價值觀的濃厚氛圍,全行員工對“五有”價值觀高度認可,認真踐行,將“五有”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體現在業務工作中,員工的精神面貌發生顯著變化,企業的工作風氣和氛圍得到了很大改善,出現了人人爭當“五有”新人的生動景象,“五有”員工價值觀在重慶銀行基本形成。 文/朱靜
來源:重慶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