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企業文化目前尚無一個權威、統一的定義,但筆者以為,企業文化應該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的精神產品。與實物產品不同的是,企業文化作為精神產品,具有外在的表現形式和潛在的濃縮內涵,有著無形與有形兩個層面;同時,二者所起的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先說企業文化的有形方面。現實中的化工企業,往往通過視覺材料展現自己的文化內容,其集大成者就是編制企業文化手冊之類,將自己的文化綱領、方針、目標、方向等通過系統文字展現出來,向客戶以及社會透露自己的文化取向與價值追求,博取盡可能多的認同。同時,又希冀自己的員工將其奉為行為準則乃至座右銘。
從功能作用和廣泛普及角度看,企業文化直白化和有形化是必要的,它導向性明確,行為規則清晰,規勸作用明顯,是對內踐行和對外展示自己文化的必要手段。然而,由于其可能存在過多堆積教條之嫌,充斥視覺內容過分繁瑣,易將企業文化推向空談與說教,甚至推向形式主義。顯然,庸俗與過濫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讓員工對其不以為然,并在老生常談中陷入麻木;而社會也難以給予多少認同,將其視為裝飾門庭或附庸風雅。由此可見,僅有有形的企業文化是遠遠不夠的。
再說企業文化的無形方面。說到無形,就是從某個成熟企業文化里透露出的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是對文化的高度概況和凝練,其中充滿正能量和感染力。也正是因為無形,往往只可意會而不易言傳。這并不是故弄玄虛,現實中的例證很多。比如,人們解讀海爾文化,在其有形層面可以獲得許多認識,但在無形方面的感悟只需用“精益求精”就足可以概括。實際上,自從早年其掌門人張瑞敏親手砸掉第一臺不合格冰箱后,海爾培育的企業文化就已融入了“精益求精”這個無形的珍貴元素,無形起到的作用往往是刻骨銘心的。
行為科學的實踐已經證明,但凡觸及內心的事物才能讓人產生最大行為動力。而企業文化的無形層面就是一種抽象的升華形式,最能讓員工產生信仰、榮譽、情感等,也恰好最能激發心靈感應,煥發出無窮創造力。可見,無形雖然抽象,但可以轉化為自覺意識,執行效力會更高更強。“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將老子這句話的意思延伸,就是說,有形的企業文化之所以能夠發揮效應,實際是無形的企業文化升華之后在起作用。
當前,許多化企已經認識到企業文化是軟實力,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具有引領作用,因此越來越重視對其打造與培育。但毋庸諱言,許多企業仍未領悟到其中的真諦,僅停留在“爭做世界500強”、“開拓、進取、提高”等狹隘理解與詮釋上。這顯然是不夠的,如果不能將其加以濃縮、提煉與升華,就不能實現由物質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質的有益轉換。
來源: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