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五位一體 文化落地鑄魂強企――中航工業慶安企業文化建設紀實
近年來,中航工業慶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落實中航工業價值觀,深植中航工業機電系統文化基因,以企業文化要素為核心,以企業文化管理體系為工具,以企業文化建設認證為方法,以作動系統文化為抓手,以文化載體和主題活動為平臺,層層管控、步步推進,不斷提升文化建設與管理水平,發揮企業文化在提高素質、凝聚力量、樹立形象、增強軟實力、促進企業發展等方面的作用。
核心――企業文化要素體系
2008年,慶安承接中航工業宗旨、理念、價值觀和機電系統文化基因,確定了核心理念,同時確定了市場、客戶、品牌、型號、環境、團隊、創新、質量、廉潔等13個支撐理念,構建出“理念識別系統”“視覺識別系統”“員工行為規范系統”三大系統組成的企業文化體系。
為保證文化建設的有效開展,慶安成立了企業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由總經理、黨委書記擔任組長,成立了13個專項文化建設組,推進支撐理念落地。基層單位成立企業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班組業務室設立企業文化建設小組,組建企業文化師和文化員隊伍。公司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文化建設組織框架,推進企業文化落地。
工具――企業文化管理體系
慶安從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理念和運行模式中得到了啟示,運用企業文化理論和ISO9000標準科學的質量管理模式,建立了企業文化管理體系,發布了《企業文化管理體系管理手冊》和《企業文化管理體系程序文件》,促進企業文化理念細化、分解、滲透到企業運行和管理的各個業務、流程中去,成為具體行為指標,提高企業文化管理的效率。
慶安每年組織審核組對各單位文化建設進行內部審核,查找各單位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方案,并嚴格按照時間節點進行整改,從而保證企業文化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
方法――企業文化考核認證
為促進各單位企業文化建設整體推進,慶安制定《企業文化建設認證辦法》和《企業文化建設認證標準》,在全公司開展企業文化認證工作,從保障、載體、認同、實踐、落地和創新6個方面對基層單位文化建設情況進行考核,評選企業文化建設認證達標單位和示范單位。通過認證工作,進一步指導和規范各單位企業文化建設,逐步推動公司企業文化在基層落地。
慶安將企業文化內審和認證結果,納入各單位年終考核體系,作為創建文明單位、“四好”領導班子、“四強”黨組織的重要指標。通過以評促建,整體提升基層文化建設的水平和文化管理能力。
抓手――特色作動系統文化
慶安建廠60年來,作動技術和產品彰顯特色,凸顯文化特征,故以“作動”定位,冠名為“作動系統文化”,旨在以此為抓手,將其融會貫通到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中,促進中航工業文化落地。開展“作動”文化內涵征集活動,員工積極參與,通過企業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審議,最終確定了“作以至精、動以至準”的內涵,將其打造成慶安全體員工的核心價值追求。
組織開展“作動系統”文化大討論活動,各單位圍繞“作以至精,動以至準”的內涵,提出了單位文化格言、班組格言和團隊格言,并提煉了“一句話崗位行為規范”。將“作動系統”文化企業科研生產經營全過程中的體現,通過與市場開發、產品研發、工藝和制造、售后服務等有機結合,各部門、單位在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機融合,落實到員工的具體行動之中,變成員工的行為習慣。
平臺――文化載體和主題活動
慶安在園區內制作燈桿文化板,在主干道兩側建立企業文化長廊,在食堂、文體中心、車間現場懸掛企業文化展板,開發企業文化網站,在《慶安報》開設企業文化專欄,編制印刷《企業文化員工手冊》,出版《文化領航理念制勝》《身邊人、身邊事》《文化大家談》《敬業的力量》等企業文化系列叢書,舉辦“榜樣”電視片大賽等,大力營造文化氛圍。
慶安通過開展“上好一堂文化課”活動、專題學習、座談討論、員工培訓等形式,開展文化要素“六統一”規范和企業文化相關內容的宣貫和培訓。各單位利用各種例會、班前會、生產會等形式層層宣講,將宣講深入到科室、班組,落實到每一名員工。通過評選“感動慶安人物”“每月一星”“學習型團隊”“知識型員工”“最美勞動者――敬業標兵”,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氛圍。
通過開展職工文化活動、舉辦主題文藝晚會、“一線故事會”、職工攝影書法美術大賽,充分展示了慶安職工的特色才藝。開展企業文化知識競賽、唱響司歌、工作裝展示比賽、演講比賽、讀書心得交流會等主題活動,充分展示慶安人的魅力和風采,抒發慶安人“航空報國”的情懷。
慶安“五位一體”開展文化建設,已初見成效。公司連續3年獲得機電系統年度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成為機電系統“企業文化建設星級單位”。2014年榮獲“企業文化頂層設計與基層踐行”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15年獲得全國文明單位。慶安將不斷創新企業文化建設方式方法,加速提升企業文化建設水平,不斷增強企業凝聚力、創造力、核心競爭力,為促進企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做好文化支撐。
來源:中國航空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