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一年,又到年底。未來一段時間內,一批化工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將陸續發布。企業是社會的企業,企業只有融入社會并回報社會,才能長足發展。近年來,化企的社會責任意識日益增強,不少重點化企積極踐行責任文化,將企業社會責任融于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通過對外反哺社會、對內善待職工,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凝聚力,詮釋著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
反哺農業,帶動鄰居致富
行業中越來越多的化工企業發展不忘地方,致力于帶領周邊村民致富,發展壯大之后,又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作為企業的重要目標。
湖北楚源集團副總經理周志揚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楚源集團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大力扶持當地經濟,倡導企業所在地石首圍繞楚源上下游產品,進行開發和配套,與楚源捆綁發展。企業先后扶持他人創辦了10家企業,形成了一個以楚源為核心的化工產業集群,年產值60多億元,銷售額50多億元,利稅近5億元,帶動了當地交通運輸、商超餐飲、文化娛樂等產業,從業人員2萬余人,撐起了石首工業經濟的大半邊天。
“傾力回報社會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周志揚說,“比如楚源在招工時,優先考慮失地農民和城鎮下崗人員,前后共安置失地農民和城鎮下崗人員4000多人,促進了社會再就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附近的張城垸和孫家拐兩個村共有1000多人在楚源上班,公司每年拿出200多萬元,為兩村3000多名居民購買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資助病貧村民,幫助農村修路,興辦集體企業,分享發展成果。”
山東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韻升表示,他們采用工業反哺農業的模式,發展管理標準化、環境生態化的現代智慧型農業,建設配套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促進農民增收,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公司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搞土地流轉,目前已流轉6個村的土地近2萬畝,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打造吸引農民就業的“農業工廠”;利用公司培訓資源,進行各類農業專業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后進入公司就職,輻射帶動周邊18個自然村、2萬余農民。目前企業已安置勞動力1800余人,當地群眾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資性收入2萬~3萬元。
熱衷公益,爭做社會好公民
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我國重點化工企業經常參與到各類慈善事業中。雖然企業對慈善事業的投入有差別,但化企表現出來的慈善自覺性是一致的,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點贊”。
說起化工企業做公益,湖北興發集團在當地可謂有口皆碑。興發集團宣傳部長吳平介紹說,一直以來,興發集團積極支持地方教育事業發展,比如企業捐資1000萬元在興山縣設立教育事業發展基金,重獎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給興山縣教育局捐資1300萬元支持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扎實推進香溪河右岸公路、縣內造地、黃糧集鎮供水等公益項目建設。2013年企業用于公益事業資金2000萬元,累計用于社會公益方面的資金多達數億元。
金正大集團副總經理陳宏坤表示,金正大近年來積極參與扶貧濟困、捐資助學、抗災救災、志愿行動等系列公益活動,先后在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和臨沂大學等多所高校設立“金正大獎學金”,累計資助1460名優秀學生250余萬元。為此,金正大先后榮獲“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先進企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國十大貢獻企業”等榮譽稱號。
善待員工,營造和諧好氛圍
企業只有善待員工,員工才會熱愛企業。企業踐行社會主義責任文化,不僅要眼睛向外,也要加強對內部職工的關愛,不斷加強員工權益保障、民主管理、薪酬福利、工作環境等工作,實現企業發展與員工成長的雙贏。
湖北宜化集團進出口部部長鐘旭亮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宜化這些年為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出資300多萬元讓員工子女就讀宜昌市最好的小學、中學,每周安排專人、專車接送,并為收入較低的員工家庭發放教育補貼。宜化組織干部員工每年捐款1000萬元,成立了“宜昌市慈善協會宜化分會”和“勞務工愛心基金會”,扶助困難家庭和弱勢群體。正是企業對員工的知心、誠心、熱心,換來了員工的精心操作、安心工作、忠心宜化。
巨化集團黨委宣傳部長馬立先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巨化集團堅持以人為本,為職工打造和諧的生活、工作環境。2012年,企業對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巨化南、北公園和工人廣場進行改造,優化職工群眾工作和生活環境。3年來,企業實行在崗員工午餐補貼制度,提高夜班津貼,實施住房補貼等舉措,2013年職工人均收入與2009年相比增長93%。針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的富余員工,企業開辦轉崗人員培訓班,提升員工技能,保障充分就業。2010年以來,企業投入3000多萬元用于員工崗位技能提升和轉崗人員培訓,為職工打造堅實的職業上升通道。
“企業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把關心員工工作生活、改善員工生產生活環境作為大事來抓。”湖北三寧化工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萬清告訴記者,公司投入1.5億元打造新的三寧生活園區,修建了職工家屬樓、單身公寓,室內統一配置網絡、暖氣等生活設施,設立職工食堂、澡堂、開水房,建成了三寧文化廣場、職工圖書館、員工活動中心、塑膠燈光球場等設施,為職工提供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受到了職工好評。
來源: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