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企業,如果文化沒形成主流,企業的后續發展最終會受限制,因為任何品牌都是企業文化的“外掛體”。不論是品牌還是產品,要想走出來,要想闖蕩國際市場,如果品牌沒有足夠的文化做支撐,參與競爭的難度就會越來越大。
不知道是對流還是傳導,前兩年興起于民間的國學熱,現在似乎又呈現為“自上而下”的勢頭。
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在京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會并做主題演講,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習近平對國學的褒揚不僅如此。今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走訪北京師范大學時,非常認真地表達了自己希望傳統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再早些時,也就是去年的11月26日,習近平到山東曲阜孔府考察時表示,要使中華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
我們常說,丟掉思想文化,國家立不起來,優秀傳統文化是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由此推開說,丟掉優秀的傳統文化,企業文化建設無異于緣木求魚。
隨著中國進入“大企業時代”,企業文化建設被提上從未有過的高度,但是,無論是民營企業、國有企業還是合資企業,在管理上都采用了西方經濟學的方法,與其相應的企業文化,無論喊出什么樣的口號、設計出什么樣的LOGO,或擬定出什么樣的核心理念,但基本上是圍繞著“規制”“服從”“流程”“效用”各做延展。企業文化建設的這一基本取向,不能說沒效果,但水土不服者也越來越多。企業出現了排異現象,國學正是解決這個矛盾的“方子”。
為什么這樣說,看看以下幾件正在發生的事:第一件是,“2014北大管理與企業文化國學班”正在開課中,來自金地集團、賽特集團、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北京恒通集團、國美電器、長城葡萄酒等企業的高管,奔著“修身、明志”的目的坐進了課堂;第二件是“中國企業500強”新華聯集團,在剛剛結束的年度培訓中,專開“國學”課程;“中國機械工業百強”山東華興機械股份公司,不久前實施以“國學養心,文化育人”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文化創新工程,為正在開展的“三提一優”活動提供了精神動力。除此之外,我們還經常聽說許多的公司,從高校邀請國學老師,開展形如“《弟子規》特訓營”、“員工誦讀感恩詞”、“孝德建設大家談”等形式各異、內容大同的學“國學”活動。
類似活動,我們姑且不論其效果,但至少能從中看出,國學已越來越多地受企業家重視。企業家的重視,無疑加快了現代企業文化引入國學經典的新一輪討論。
或許有人會說:凝結于企業之中的傳統文化,隨著晉商、徽商的沒落,過去精粹已成歷史舊跡,如同文物,只能遠觀不能近玩。但是,被譽為"東亞奇跡"的東亞儒家經濟圈,在上世紀勃然興起,這作何解釋?
我們所說的企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組織里一群人,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趨向,但這種“求同存異”的存在,畢竟只局限于一個組織,體現為單一的經濟體行為,反過來說,某一個經濟體即使體現出良好的執行性和統一性,未必就能遵循良好的經濟秩序和道德秩序。如果將企業文化與“國學”進行對接和融入,那么,這樣的企業文化很自然地涵蓋著民族性、行業性和利他性,甚至由此衍生的“名稱文化”、“老板文化”以及“團隊文化”等,一旦出現偏差,也能得到及時的校正和補位。
文化就是人化。傳統文化特別注重人的感受和人的發展,而國學就是以“仁義”為核心,對此,有國學專家將其概括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就是“人”為中心,從精神層面、價值觀層和道義層面,來平衡企業經營中的利益沖突。
實際上,作為企業,如果文化沒形成主流,企業的產品推廣最終會受限制,因為任何品牌都是企業文化的“外掛體”。不論是品牌還是產品,要想走出來,要想闖蕩國際市場,如果品牌沒有足夠的文化做支撐,參與競爭的難度就非常大。
拿五糧液來說,單看五糧液的電視廣告:青花瓷瓶、絲竹旗袍,琴聲悠揚、園林古道……如此“鏡像”就給人一種很“中國”感覺,但這只是表象,五糧液對企業文化的核心理解其實是中庸,并且,企業在經營中深推中庸理念。他們將五種糧食講成平衡、講成互補,這就是將國學直接融入企業文化,因為這里面體現的就是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的關系。從這一點分析,五糧液能持續發展壯大,與“國學滋養”不無關系。
五糧液的例子說明,依托中華文化建設企業文化,是用以定性的,這與西方的定量文化存在著顯著的區別。現在掀起“國學熱”,就是一改“利潤至上”,而要一統“情理法”,其中的理,就是國學所要倡導的信仰建設。都說中國目前最大的危機是信仰危機,如果把國學中優秀的成分粹煉出來,建立一種企業信仰,不僅能讓企業員工有歸宿感,凝聚正能量,最終獲益的還是企業和企業人。
來源:中國企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