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翻開新年的扉頁,帶著夢想的種子,乘著希望之翼,擁抱新年的陽光,去開創分行新的輝煌!”今年春節剛過,交通銀行安徽省分行的廣大干部員工便如期收到了該行新一期的《新聲》電子期刊,精致的編排、豐富的內容,還有契合節日氣氛所作的主題安排,猶如一位知心老友娓娓道來。一年之始,它給所有接收這份“禮物”的人,帶來了一份新鮮的企業文化“簡餐”。
管理學家們常說,企業文化是一個現代企業在科學發展的征程中,內外兼修、不斷求索的主題。企業家們常說,它既如春風化雨催奮進,又如和風滌蕩入人心。交通銀行安徽省分行,是一家位于江淮之地的交通銀行省級分支機構。近年來,它始終秉承百年交通銀行文化,堅持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在不斷推動改革創新與轉型發展之時,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內在驅動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廣大員工織繪著“心和諧、共成長、謀未來”的發展愿景。
用關愛打開“心靈之窗”
“幸福,從真心關愛開始”,如何實施有效的人文關懷,讓員工輕裝上陣,一直都是安徽省分行分行反復思考和討論的課題。2013年,該行在交通銀行系統內率先提出了幸福交通銀行“五大工程”,致力于搭建“健康生活”、“提升員工素質”、“暢通員工職業生涯發展通道”、“員工關愛”等五大工程為主體的“幸福交通銀行”體系。
具體實施過程中,為關心人才身心健康,安徽省分行創新引入員工減壓室,與專業機構合作,為員工提供長期心理調適和咨詢服務,通過系統管理,打出了一套員工自我調適、組織調適和專業調適的“組合拳”。同時,該行還大力宣揚優秀員工和團隊引領發展、拼搏進取的先進事跡,積極營造重才、敬才的文化環境,并將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激發人才的榮譽感、責任感、歸屬感,充分發揮優秀人才成長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
此外,員工過生日,安徽省分行領導親自送祝福,讓他們感受到了企業的一份尊重;開辟先進事跡宣傳欄,讓立足崗位、辛勤耕耘的員工們體會到了一份理解;組織登山、羽毛球、籃球等俱樂部活動,讓員工們在每天至少8小時的工作時間之外,感受到了一份樂融于團隊的開懷心情;積極組織社外活動,參與各種社會公益,讓員工們體會到交通銀行的社會責任真正來源是他們每個人的點滴付出。
雖然這類工作還有很多要開展,這份努力還有許多智慧去承載,但交通銀行安徽省分行從心理到工作,到生活,再到學習的全方位關愛,已在滋潤著員工們的心田。
用宣教開啟“奮進之門”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要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尊重人、愛護人、關心人、依靠人的文化氛圍,讓想干事的有機會、會干事的有舞臺、干成事的有激勵。”對于人本管理,交通銀行安徽省分行的領導班子如此注解。
“宣教”并不等同于簡單的“說教”,而是以科學的理念引導人,以先進的典型感染人。為此,安徽省分行一方面抓好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在全轄發展的路徑設計和制度保障,形成了一把手親自掛帥、班子其他成員各負其責,辦公室牽頭、所有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在建立長效機制同時,注重員工在職業生涯關鍵節點的思想宣貫,組織召開新行員入職見面會、新晉升員工動員會、中高級經營管理研究人才團隊培養啟動會、管培生轉段推進會等等。由主要負責人作主題宣講,將“拼搏進取、責任立業、創新超越”的交通銀行精神輸送給員工,讓員工深化認知,積極參與,爭做企業文化建設的踐行者和推動者。
企業文化的“宣教”雖能引發思想上的碰撞與共鳴,但仍始終離不開學習。于是,安徽省分行將企業文化建設工作與學習型組織建設相結合,認真開展以學理論、學管理、學業務,即“三學”為核心的各類學習活動,通過尋找企業文化建設與學習型組織建設之間契合點,著力提升干部員工職業素養,將企業文化建設不斷引向深入。
用責任外塑“品牌之路”
文化的力量,無形而有質。責任的文化,有形且寓遠。談到企業文化,始終離不開社會責任。
2012年以來,交通銀行安徽省分行持續在全轄營業網點設立零錢募捐箱,通過向社會各界廣泛募集“愛心零用錢”,用于救助貧弱及失學兒童。
目前,網點募捐箱配備率已達100%,款項每年均匯繳及時,累計匯集客戶和員工零錢捐款近10萬元。安徽省分行轄屬合肥望江路支行、淮南四海支行、蕪湖南瑞支行以及蚌埠分行營業部等四家單位先后在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零錢募捐箱”活動評選中,榮獲“熱愛兒童愛心單位”稱號。
如果說,“零錢募捐”只是安徽省分行參與公益事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縮影。那么,從定期開展的義務獻血,到為雅安地震災區捐款;從積極開展農民工子女關愛,到為聾啞學校的孩子送去金融知識,為敬老院的老人們送去精彩的文藝表演;從積極幫扶小微企業,到服務地方實體經濟發展中從不缺位的身影。如今的交通銀行安徽省分行,已將履行社會責任打造成為了一個新的企業文化品牌,已在該行廣大干部員工心中樹起了一面企業文化的新旗幟。
在這里,責任可以是一種可塑品牌的企業文化,它既來源于交通銀行安徽省分行對“以客戶為中心”服務理念的堅持,也來源于企業與員工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的價值認同與獲得。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