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作為企業微觀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的總和,主動地作用于經濟。企業重視文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是企業自身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經濟基礎變革要求上層建筑與之適應、為之服務的規律在企業里的反映。企業文化本著直接的經濟目的,可以對企業實施文化創新,整合、生成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局部文化環境、亞文化系統,促進企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同步協調,保持企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渾然統一,從而使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發展的凝聚劑和催化劑。縱觀二十多年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歷史,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和從事民營企業發展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深深的體會到成功的民營企業都有一個適合自己企業的獨具特色的和諧的企業文化,和諧的民營企業文化是成功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做久的基礎和保證;短壽企業或者根本不知道談論什么企業文化,或者企業文化建設生搬硬套,不切實際,不健全,甚至不健康,總之是不和諧,不和諧的民營企業文化總是和短壽企業聯系在一起。民營企業要做大做強做久,只有重視并不斷建設好企業文化,才能擺脫早期家族式的企業管理,擺脫“三四個人、七八條槍打天下”的局面,從而把民營企業真正做大做強做久。
近幾年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企業正逐步發展壯大。一大批民營企業經歷了早期的原始積累后,正在走向二次創業。有些企業注重資深企業的結構調整,有些企業則大量引進優秀人才以增強自身競爭力,而又有些企業則從建立企業文化這個基礎入手,旨在提高整個企業團體的凝聚力,使企業制度慢慢過渡到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如果企業是一個房子,那么—個企業的業務能力,包括產品能力、營銷能力等是屋頂;企業的管理、架構、運作等是墻身;企業的制度、文化、用人機制是基礎。”國內民營企業的皎皎者聯想集團老總的這個比 喻已經享譽于企業界,廣為眾多企業家傳頌。的確,企業文化是基礎,特別是對那些要做大的民營企業。
成功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具有如下鮮明的和諧企業文化特征: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競爭意識是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迫切要求。民營企業對市場機制作用十分敏感,由此形成了努力拼搏的動力,民營企業的老板大都為“能人”,在多年的創業生涯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競爭經營藝術,極具競爭經營頭腦和意識。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市場意識是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前提。民營企業每時每刻都在觀察市場,尋找空白地帶,一旦發現,就立即調轉船頭,迅速趕到。強烈的市場意識使民營企業成為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主體。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創新意識是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做別人還沒有做過的事,這往往是民營企業最想做的事,也是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技術上的不斷追求,是民營企業的生命,也是民營企業成功的保證。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效率意識是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產權明晰是效率的基礎。老板對自己的財產負責,職員對自己的飯碗負責也就必須對老板負責,因此從老板到職員都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企業機構精簡,決策機制簡單、靈活、機動、迅速,沒有冗員,工作效率高,較少人浮于事、不負責任、低效內耗等問題。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在企業文化中,“以人為本”是企業成功的一條重要內容。有遠見的民營企業家深深懂得企業文化中的"人本"思想絕不等于企業員工,它包括股東、管理層、員工、客戶乃至競爭對手,以至人類社會。企業有前途、工作有效率和個人有成就,是企業的三個最初始的命題,績效永遠是問題的關鍵和核心。工作的高績效讓顧客滿意,顧客的滿意支撐了公司的前途,從而讓股東滿意;公司的前途保障了員工的成就,也讓員工滿意。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風險意識是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風險,是指可能發生的蝕本。同時,高風險的背后也隱含著超出常規的機遇。因此,每個企業必須謹慎對待風險,同時又要勇于面對風險。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人才意識是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生命基礎。每一個企業都希望人才濟濟。然而,有人才不等于有人才意識。只有把人看作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礎,才是真正的人才意識。許多民營企業老總說過一句話:“只有留得住人才,才能留得住公司的技術風格和產品信譽。成功吸引人才,而人才又能維持成功。”還有的民營企業在總結發展經驗時說,成功=人才+機會+機制,三者缺一不可。在這個公式中,人才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只要可能,它們都是從內部提拔人才的,獎勵有工作成績的人,盡量使員工滿意。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服務意識是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在靈魂。從商品到貨幣,被馬克思稱之為驚險的一跳。如果這一跳不能被用戶需求的雙手接住,那么,接住它的將是堅硬的巖石,這個問題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如果第一次跳躍失敗,他們再也沒有第二次試跳的機會。由于這些原因,民營企業更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他們總是想用戶之想,急用戶之急,千方百計地滿足用戶的需要。許多公司向用戶的承諾是“我們會做得更好。
來源:吉林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