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脈科技認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有企業的地方就有企業文化。公司無論大小,經營時間無論長短,它都會自動自發地形成自身的文化,而有一個好的開頭,更易于企業文化的形成、發展,到逐步走向成熟。
2005年,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在對2881位企業經營者做出的問卷調查表明,有60.1%的人同意“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形成的”這一說法。今天,人們的看法也許在逐步改變。尤其在新興的IT公司中,不少年輕的高學歷企業領導者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團隊建設和良好的企業氛圍營造,對企業文化有意識地加以引導,這是企業家隊伍漸漸成熟的表現。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在企業文化最初的形成時期,我們的企業家是怎么引導的,這很關鍵。我們來看這樣的案例——一個靠文化聞名世界的小漁灘
如果我們今天赴美國做商務旅游,很可能會獲得這樣一項內容的安排:參觀美國西雅圖市著名的派克魚市公司。派克魚市公司的創始人叫約翰·橫山。直到1986年,約翰·橫山已經努力工作了20年,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使自己在西雅圖的一個小魚攤生意興隆起來。可他就像許多小本生意人一樣,一直維持著幾個人的小公司,也談不上什么成功。約翰再也按耐不住了,想把生意擴大,他便轉向了漁業批發領域。可沒想到,只一年的時間就幾乎賠光了公司的老本。這時候,約翰·橫山真是走到了生死抉擇的十字路口。
一天,一個朋友建議他趕緊請個咨詢師。他咬咬牙,花錢,請!天知道咨詢師能不能拯救他的企業。咨詢師吉姆每兩周來公司組織大家開一次會,會上只做一件事情:激發大家的斗志。吉姆幫助大家認識:“我們需要一個遠大的目標,一個更大的策略。”終于到了第三次會議時,約翰明白了:“我們要成為舉世聞名的!”、“我們可以影響彼此的生活,影響顧客的生活!”
約翰當然是百分之百地忠實于公司目標——“要成為舉世聞名的企業”。但是,這不同尋常的目標怎樣才能使每一位員工都愿意為它付出呢?大家能不能始終保持不竭的動力去創造舉世聞名的奇跡呢? 許多企業老板這時候可能會花費很多時間去教給員工如何干好工作,卻幾乎不解釋工作的重要目標是什么。但是在這里,當新員工加入公司時,從三個月的試用期開始就給他們提供分享“夢想”的機會——要舉世聞名!這是一個融入公司文化很重要的培訓。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許多公司會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尋找最優秀、最聰明、最有天分的應聘者身上,但是在這里,公司所要尋找的就是“志同道合”,并幫助員工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發展機會。約翰每隔一周會與全體員工見一次面,一起共進晚餐,一起充分討論“我們的目標”和怎樣達到它。員工會踴躍地給出他們的見解、建議,從中,約翰和管理者、員工一起來調節工作方式,大家始終保持著一致的奮斗目標。盡管這樣的“聚會”要耗費人力物力,但是約翰卻把它看成是堅持“我們的目標”的重要步驟。
一晃又過去20年了。那個小小的漁攤今天已經大名鼎鼎,很多來到美國的旅游者都會極有興致地去派克魚市逛逛,領略那美妙的開刀和開心的傳送號子,享受那激發活力的工作氣氛。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這個案例又一次告訴我們:企業文化在本質上就是一種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企業管理水平的呈現。企業文化建設,恰恰是為了提高我們的管理水平。因此,小公司也好,初創公司也好,一開始就要重視文化理念的引導,要與企業長期的發展目標相聯系設計公司的理念,要與企業近期的成長階段相適應找到共享理念的方法。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理論界關于企業文化一個基本一致的觀點,就是企業文化有四個層次:理念——它處于企業文化的核心圈或者金字塔的頂端;然后由核心圈層層外延或由金字塔的頂端向下擴展,它們分別為第二層次——制度,第三層次——行為,第四層次——形象或稱物質。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理念層包括:愿景、使命、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哲學、經營理念、管理理念等等。制度層包括:企業的各種制度與規范,它觸及生產、營銷、人力資源等方方面面。行為層包括:企業高層、中層、基層和員工的言行。形象層或物質層包括:企業的視覺文化VI、辦公環境、儀式、內刊、多媒體,以及企業的產品等。
由此,企業文化建設也離不開從這四個層次入手而形成:企業理念、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順便說說,對于企業文化的研究,我們依然是從這四個基本方面去把握和拓展的。很多企業管理者總感覺企業文化是那么的虛。其實,我們不要把企業文化看得很神秘,你的一言一行就在代表你的公司文化。要把企業文化做“實”,很簡單,就是把你公司的理念轉化為相應的制度、流程和舉手投足的態度、方法、行為,并堅決地執行下去,而這實際已經在展示你公司的形象了。
南京中脈科技認為,當我們還是要強調:企業文化建設的難點和關鍵,不在于提煉好聽的理念,而在于企業全員是否認為這樣的理念是對的,并且有勇氣就此去改變自己。
來源:互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