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提示:
企業文化成為企業戰略實施的重要手段,企業文化必須與企業戰略相適應。只有緊緊地將文化管理與戰略管理相結合,企業文化建設才能有不竭的動力和明確的方向。
企業要迎接挑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基礎上,大力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不斷創新企業文化,推動企業科學發展。
一、企業文化的內涵及作用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方式。企業文化通常是指以價值觀為核心的企業的內在素質及其外在表現。企業文化由以企業精神文化為內核的企業的物質文化層、企業的制度文化層、企業的精神文化層三個層次構成。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體現在企業的規章制度、經營管理活動和員工的具體行為中。具體說,企業文化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推動作用。通過企業的戰略規劃、發展、完善企業文化,推動企業的長期發展,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協調作用。企業文化能夠協調企業和社會的關系,使社會和企業和諧一致。
凝聚作用。在“急難險重“的任務和突發事件中,更能充分體現其凝聚作用。
教育作用。企業文化將各種精神內涵、價值觀念傳遞給職工時,發揮著教育作用。
二、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能力即核心競爭力,企業持續發展要靠其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來自于管理和技術,而管理和技術靠的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就是管理上升為文化的更高層次的管理手段。
1、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造就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力之源。企業文化不僅能夠增強企業內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是企業應對市場競爭、創建國內一流企業的內在動力,對企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和對外擴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2、企業文化對企業員工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有非常強的導向和支配作用。企業文化可以在企業中形成凝聚力、向心力、約束力、導向力、紐帶力。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有一個合適的企業文化,職工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價值觀念,由此可以形成持久的競爭力,對企業長期經營業績起著重大的作用。
3、企業文化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企業來說,可以通過不斷加強企業文化創新來達到提升核心競爭力,進而推動企業科學發展的目的。
三、結合實際探索方法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優秀的企業文化,將極大地促進企業的發展,反之削弱企業的組織功能,阻礙企業發展。
1、企業文化與企業戰略相結合
企業文化由于其導向、約束、凝聚、激勵等功能,成為企業戰略實施的重要手段。企業文化必須與企業戰略相適應。只有緊緊地將文化管理與戰略管理相結合,企業文化建設才能有不竭的動力和明確的方向。
2、企業文化具有共性和個性
企業文化的共性是面向未來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特征的綜合體,反映了社會環境對企業文化的影響。企業文化又是企業基本特點的體現,是一個企業獨特的精神和風格的具體反映。每個企業應根據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塑造適合自己需要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
3、企業文化與企業形象相互促進
企業文化是企業形象的內在根基,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企業形象好消費者就愿意購買該企業的產品(服務);反之,消費者將不會購買該企業的產品(服務)。因此企業應將文化管理和形象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不斷創新企業文化推動企業科學發展
文化是人們意識的能動產物。只有不斷創新文化、不斷建設新型企業文化,才能推動企業科學發展。
發揮領導者核心作用,領導方法創新。企業文化主要是“老板文化”。領導方法創新可以體現在所有的領導活動過程中,主要是通過領導決策、領導選才用人、領導團隊、領導溝通與領導協調的途徑,實現領導方法創新。
以人為本,管理思想創新。人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如何實施人本管理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依靠人、發展人和服務人。通過有效激勵來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潛能,來實現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的契合。培育員工團隊行為,精神風貌創新。企業員工是企業的主體,團隊的行為決定企業整體的精神風貌和企業文明的程度,因此企業員工團隊行為的塑造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企業員工團隊行為除了組織員工學習、培訓及開展文體活動外,還包括:一是激勵全體員工的智力、向心力和勇往直前的奉獻精神;二是把員工個人的工作同自己的人生目標聯系起來。有利于員工形成事業心和責任感,建立起對企業、對奮斗目標的信念;三是讓每個員工認識到,以積極處世的人生態度去從事企業工作,以勤勞、敬業的行為規范指導自己行為。
制度科學完善,管理機制創新。企業管理制度包括企業的人事制度、生產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規章制度,是實現企業目標的有力措施和手段。企業制度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和載體。優秀企業文化的管理制度必須是科學、完善、實用的管理方式的體現。(鄭衛)
來源:中工網—《吉林工人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