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共和國長子,中央企業在企業文化培育上,形成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建設精神等優秀企業精神,涌現出羅陽、郭明義、李新民等典型模范人物,這集中體現了國有企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產業報國、振興中華的主旋律和價值追求,既是中央企業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也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企業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作為共和國長子,中央企業在企業文化培育上,形成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建設精神等優秀企業精神,涌現出羅陽、郭明義、李新民等典型模范人物,這集中體現了國有企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產業報國、振興中華的主旋律和價值追求,既是中央企業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也對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十二五”期間,中央企業改革的發展核心目標是做強做優。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表示,文化越來越成為企業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一流的企業必須要有一流的文化作支撐。中央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支柱,必須努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助推企業改革發展,為“做強做優、世界一流”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
文化傳承,凝聚核心價值體系
當人們沉浸在殲-15完美表現的興奮中時,羅陽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他的猝然離世,激發人們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讓更多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去思索什么是人生的價值,思索付出和回報的意義。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林左鳴表示,羅陽同志的一生,是愛黨愛國、航空報國的高尚一生,是干事創業、功勛卓著的成功人生,是激情拼搏、藍天鑄劍的奮斗人生,羅陽為50萬航空人樹立了光輝榜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伴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時,航天科技工業培育形成了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航天“三大”精神是航天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體現和繼承發展,是偉大的民族精神與航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航天事業之魂,也是中國航天企業文化之魂。
文化先行,培育核心價值體系
三年前,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開始進入了“東航時間”,5萬多干部員工的手表統一撥快10分鐘,為的是搶時間,搶下因種種原因落下的市場、丟掉的地位和不再明亮的品牌。“‘東航時間’是笨鳥先飛的勤奮,是敢為人先的勇氣,更是超越時空、迎頭趕上的決心。”東航集團公司總經理、股份公司董事長劉紹勇表示。
憑借這一決心,三年后,在與時間賽跑中,東航打贏了“三大戰役”,從幾近破產的邊緣實現了鳳凰涅槃。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作為具有近50年歷史的大型國有建筑施工企業,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曾一度陷入多年虧損、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境地,但從2003年開始中建五局以“信·和”作為企業主流文化,實現了科學發展的精彩蛻變。
“樹信心、定戰略、用干部、抓落實、育文化。”在中建五局董事長魯貴卿看來,堅持這十五字方針,中建五局從困境中獲得新生。9年來,中建五局合同額增長36倍,營業額增長16倍,利潤總額增長613倍,名列湖南企業前八強,整體呈現出持續增長、快速增長、科學增長的良好態勢。
文化融合,踐行核心價值體系
在全球醫藥企業變局從未停歇之際,中國醫藥行業也在不斷上演著一幕幕兼并重組大戲。“我們要創造一種新型資源重組和資源配置的方法,有效地聯合和整合行業內不同成分的企業。”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宋志平表示。
資源整合容易,但文化融合豈非易事。國藥集團以“關愛生命、呵護健康”統領新國藥集團的價值觀,全面倡導“學習、和諧、責任”的中央企業責任文化,真正實現了業務整合、文化融合,形成了聚精會神抓整合、一心一意謀發展、“新國藥、新跨越、新氣象”的良好氛圍。國企與民企聯合和包容性成長,實現雙贏。
文化融合的本質是人的融合,人心的融合是需要精心構筑的人心工程。
文化融合是“黏合劑”,同時也是催化劑。中糧集團有限公司的文化融合高度關注“人”的元素,在并購重組的特殊背景下,有效凝聚了人心,促進了新老團隊的融合,增進了彼此的信任。同時,文化融合是一個相融共生、兼收并蓄、取長補短,不斷優化和提升主流文化的過程。
文化提升,傳播核心價值體系
大慶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標志,鐵人精神是在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黨的優良傳統基礎上形成的,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大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鐵人精神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
好多熟悉李新民的人都講,李新民的確有鐵人當年那股勁兒。這股勁兒,就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國內,我們沒給鐵人丟臉;到了海外,鐵人旗幟更要高高飄揚。”李新民說。
“人人都管事,世上無難事。我為社會、為企業、為他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充實、很快樂、很幸福。”鞍鋼工人郭明義經常這樣說。
郭明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傳播者,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推進者。作為鞍鋼文化的“有形載體”,郭明義出現在哪兒,就把鞍鋼的美名留在哪里。一些資深的媒體人得出這樣的結論:是鞍鋼這片英模輩出的沃土及其厚重的企業文化造就了郭明義,郭明義作為全民認知、彰顯企業文化軟實力的生動載體,對提升鞍鋼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個成功的品牌應該是品質與文化的有機結合。品牌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凝結在品牌之上的企業精華,也是對滲透在品牌經營全過程中的理念、意志、行為規范和團隊風格的體現。
黃丹華要求中央企業緊扣企業發展主題,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驅動力。從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對企業文化建設進行統籌規劃,進一步確立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用企業文化引領企業發展戰略,規范企業行為,創新企業經營模式和商業模式,促進企業經營方式轉變,推動企業改革發展。(本報記者陳瑋英)
來源:中國企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