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模式也出現了新的形式,傳統的靠產品質量和人才的競爭模式雖然還占有一定的比例,但不可否認的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好壞正逐漸在企業競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資源回收率最高、人均工效最高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國領先水平的露井聯采露天與井工聯合開采的特大型煤炭生產企業,中煤平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煤平朔)自1982年創建以來走過了近30年的發展歷程,已站在了跨越發展的新征程上。
因此,建設與企業發展相匹配的企業文化,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中煤平朔的必然選擇。
“盛世危機”下啟動企業文化建設
21世紀,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特別是經濟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由硬實力、硬件要素主導的博弈,轉向軟實力、軟件要素主導的綜合實力的較量,更高的競爭在軟實力。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這種觀點幾乎成為世界管理學界共同的認識。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中煤平朔的發展也到了十分關鍵的轉型時期,如果企業的文化體系跟不上現實發展的需要,員工的思維觀念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企業的各項行為不能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企業就無法發展,甚至會被淘汰出局。
據了解,從1982年,中煤平朔與美國西方石油公司合作,共同建設安太堡露天煤礦;到1997年,中煤平朔并入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是中煤集團發展的第一引擎。實際上,中煤平朔一貫堅持“生產規模化、技術裝備現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隊伍專業化”的“四化”方向,破解了煤炭行業“高產和安全、開發和環保”兩大難題,實現了“由污染向清潔生產轉變、由高危行業向本質安全轉變、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三個轉變。
數據顯示,2003年安家嶺露天煤礦投產后,產能快速增長,2010年原煤產量10388萬噸。同時,中煤平朔大力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子,著力打造黑色和綠色兩條產業鏈,努力建設高標準的循環經濟工業園區。
但是,中煤平朔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出現了與自身發展不相適應的制約因素和不匹配的運行機制。
首先,公司的運營管理遇到了“瓶頸”。中煤平朔從2003年建設安家嶺露天礦后,陸續又建成了井工一礦、井工二礦、井工三礦等礦井,又加快進度籌建東露天礦、開發朔南煤田等。隨著生產規模的不斷壯大,公司原有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已不能很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發展的需要。
同時,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人才儲備嚴重不足。由于長期以來專業技術人員得不到及時補充,沒有形成階梯形人才結構,加之一大批熟練技術工人集中進入了退休期,即使是露天開采和設備維護方面也面臨專業人才和技工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此外,員工的思想觀念與企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也不相適應。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煤平朔就必須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提高員工認識,轉變員工觀念,統一員工思想,使員工了解企業的發展、理解企業的發展、支持企業的發展、關心企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企業管理提升,推動企業加速發展。
為此,中煤平朔于2009年9月正式啟動了企業文化體系建設與實施工程研究項目,邀請到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支持,成立清華大學平朔企業文化項目組和平朔內部項目組,以中煤集團企業文化為統領,通過現場調研、面對面訪談、問卷調查等過程環節,形成了平朔公司企業文化診斷報告、人力資源診斷報告、戰略培訓開發報告、招聘和選拔報告、薪酬體系報告、員工行為規范手冊、企業文化傳播機制、企業文化建設大綱,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文化建設需要有戰略引導
在建設企業文化項目的過程中,如何使文化與戰略高度匹配、相輔相成,是事關企業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企業文化建設如果沒有戰略的引導,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企業文化建設要圍繞戰略定位,支持戰略的實施,否則,文化建設就無法和企業發展實踐相匹配,就會和企業現實相脫節,就會變成懸在墻上的標語、掛在嘴邊的口號,而無法落實到員工的日常工作中去。
為此,中煤平朔以高度的“戰略意識”,抓住企業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和關鍵要素,努力構建戰略支持型文化體系,為企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文化支撐。
記者了解到,2011年4月18日,中煤平朔召開了企業文化項目成果發布暨宣貫動員大會,并印發了《員工企業文化手冊》、《視覺識別系統(VI)手冊》學習宣貫讀本。標志著平朔企業文化建設從理念形成階段轉入了落地實施階段。
“集團專門組建了企業內部宣講團,進一步完善企業文化培訓教材,吸收充實平朔特色的案例,深入公司30多個二級單位的基層班組進行了60多場次的企業文化基礎知識普及與核心理念宣貫,聽講人次達3000多人次,實現了二級單位的全覆蓋;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站、展覽室、宣傳圖版等媒體功能深入解讀企業文化理念,適時配發評論員文章,引導職工理念認同、參與企業文化建設,推動了公司企業文化落地生根。”一位工作人員對此頗有感觸。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