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的培育和建設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大趨勢。煤礦企業文化建設,關系到礦山的生存和發展,它滲透于煤礦企業生產生活和一切活動之中,涵容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礦山的靈魂。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于不斷打造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實現和諧社會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煤礦企業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逐步加快,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強化人文管理,逐漸顯露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在煤礦企業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本人認為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用思想政治工作推進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新的企業管理理論,它研究的對象是人,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其本質是一種經濟文化,即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職工素質,創造企業最佳效益,促進企業發展。企業文化建設是以人為中心的,決定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無論是企業價值觀的確立、企業精神的培養、職工職業道德的養成、優良傳統的發揚,還是典型人物的塑造,都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
建設煤礦企業文化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強和改進來保證。在企業文化建設中,既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改革創新,以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要求。首先,要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長期性。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而人的思想始終處在變化中,總是處在“加工”狀態,這種“加工”必須依賴于長期而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牢固樹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思想。其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規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網絡,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性。應該做到讓職工知道,與職工一道協商、探討企業發展的方針、規劃。再次要拓寬渠道,寓教于文,寓教于樂,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活潑多樣性。只有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為企業文化建設服務。
二、用文化活動推進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體活動是企業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企業文化長期形成的過程中,團結了職工、凝聚了力量,豐富并促進了企業文化的發展:一是傳播企業文化精神,提高 職工綜合素質。企業文化不是一般的政治宣傳,它扎根于企業職工,溶于全體職工的言、行、果之中。而文體活動能以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形式來宣傳和體現他,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二是體現以人為本精神,增強企業凝聚力。在企業的文化里,如果每個職工都有一種“這是我們的礦山”的意識,如果每個員工都成為同舟共濟的“伙伴”并“以感恩心創造和諧”,那么,這個企業必定是一個成功的企業,是一個共同創造繁榮和幸福的企業。
三、用安全文化推進企業文化建設
1、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一是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二是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三是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煤炭企業現狀所決定的。因此,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提高管理干部和職工的安全素質是企業事故預防的重要基礎工程,是當前煤炭企業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是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
2、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一是加強領導,形成合力,是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的前提條件。二是以人為本,提高素質,是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因此,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職工的安全文化素質作為加強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著眼點和落腳點。一是要加強職工的安全理念的灌輸,把各種安全理念、警句匯編成冊,組織職工進行學習,提高職工對各種安全理念的認知程度,從根本上強化安全認識,樹立安全理念。二是要加強職工安全技能培訓,規范職工的安全行為。三是優化環境,濃厚氛圍,是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良好的安全環境是企業安全文化的“硬件”建設,是安全文化建設成果的具體表現。四是加強制度建設,構建長效機制,是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的必要保證。要保證安全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必須以制度來保障,以機制來引導。因此,要搞好安全文化建設工作,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安全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為企業安全文化提供思想、政治、組織上的保障。將安全文化建設做為一項長期目標,及時研究企業安全 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和內容,使安全文化建設能夠緊緊圍繞企業安全生產的發展目標,切實把安全理念培育、安全行為養成、安全形象識別等文化實踐活動與安全生產過程控制及監督反饋等安全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真正使安全文化融入到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全過程。
企業文化是文化和經濟相結合的產物,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統一于企業共同方向上的一種文化觀念、行為方式、價值標準、道德規范的總和。煤礦企業在當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新形勢下,必須高度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多方位構建企業文化體系,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推動企業經濟建設健康發展。
來源:中原網資訊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