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喬丹體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喬丹體育”)2000年成立于福建晉江,十二年來執著于追求自己的夢想,即為中國人打造優秀體育用品。如今,中國喬丹體育已躋身于中國體育用品十強,成為中國知名的優秀民族企業。中國喬丹體育的成功不是偶然,除了敏銳的市場嗅覺與機遇外,優秀的企業文化,是成就中國喬丹體育風云12年的最主要原因。
在回顧中國喬丹體育走過的這十二年風雨歷程時,中國喬丹體育總經理倪振年也是特別提到中國喬丹體育的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精神的塑造。企業文化作為觀念形態是一個包含許多內容的復合體,它是優秀企業文化的一個基本要素。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喬丹體育的企業文化,去領略它風雨12年的輝煌歷程。
中國喬丹體育企業文化之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規定了人們的基本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是一種不需要思考就能夠表現出來的東西,是一旦違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東西,而且這些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還應該在新老員工的交替過程中具有延緩性和保持性。每個成功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中國喬丹體育也不例外,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為中國體育繁榮而求索,為民族品牌騰飛而奮斗,為打造中國人優秀體育裝備而奮勇向前。基于這樣的核心價值觀念,中國喬丹體育致力于民族品牌的建立,努力使中國體育用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每個成功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中國喬丹體育“民族品牌”的核心價值觀與之奮斗方向的一致性,產生了強大的文化驅動力,激勵企業員工為了個人利益和企業價值目標的實現去拼搏和奮斗。
中國喬丹體育企業文化之人本主義文化
優秀企業文化是人本主義文化。堅持“以人為本”也是優秀企業文化最本質的內容之一。人本主義思想已成為世界管理理論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世界眾多知名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中國喬丹體育在企業發展的同時,盡可能地提高職工的經濟收入,形成員工奉獻社會,企業回報員工的良性循環。堅持把員工的興趣、愛好、特長和企業的需要結合起來,盡可能多地營造寬松愉快的精神環境,給員工創造學習提高的機會和條件。
中國喬丹體育9000多名員工,大部分從事的是生產加工,幾乎全是外來的務工人員。從2007年,中國喬丹體育就開始為雙職工提供夫妻房,并投資250多萬元新建雙語幼兒園。現在中國喬丹體育雙語幼兒園已經有八個班,300多個孩子在里面快樂地學習。
在解決職工子女受教育問題的同時,喬丹體育也關注員工的日常生活。為了讓員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夠得到鍛煉和放松,中國喬丹體育設立了一系列的健身俱樂部、娛樂功能廳供員工業余鍛煉和解壓。每年都會組織優秀員工外出旅游。除了國家規定的職工保險之外,中國喬丹體育還成立了愛心基金會,每年,中國喬丹體育以及公司的高層都會捐贈給這個基金會數十萬元,以解決員工個人或家庭遭遇的困難。目前喬丹愛心基金已經幫助過上百位公司員工。
中國喬丹體育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不僅僅是喊幾次口號、開幾次職工文體活動,而是通過扎扎實實地辦了一些實事,讓員工對企業有了認同感。中國喬丹體育實行公開公正的透明管理,和員工多溝通,讓員工了解企業的發展戰略,清楚企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知道自己在企業中的位置,形成了員工的主人翁精神。
中國喬丹體育企業文化之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是企業的靈魂和希望,也是一個企業經久不衰的秘訣。以中國喬丹體育的技術創新為例。中國喬丹體育的創新氛圍有利于技術人員大膽創新,不怕失敗,能消除或減少技術人員因為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引發的各種心理壓力,使他們竭盡全力發掘自己的內在潛能,積極主動承擔技術項目。中國喬丹體育目前擁有200多人的專業設計團隊,其設計人員根植于運動科學研究,以專業的設計研發能力為基礎,緊隨潮流動態,樹立時尚坐標,在結合對中國人身體結構研究的基礎上,成功研制了 A3CS“全掌循環透氣系統”等多項高技術工藝。
除此外,中國喬丹體育還在2006年起與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合作,共同舉辦 “喬丹杯”中國運動裝備設計大賽,并在以后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據悉,第七屆“喬丹杯“中國運動裝備設計大賽也已拉開序幕,”喬丹杯“運動裝備設計大賽為促進國內運動裝備設計水平的提高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也為中國喬丹體育的技術創新提供了人才儲備。
創新精神是企業創新活動得以開展的精神支柱,是企業內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結合體,是企業創新的文化之魂。企業創新精神滲透于創新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每一環節,潛移默化地指導和制約著每一個員工的創新心理和行為。
沒有精神文化的企業文化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法擔當起維系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任。而我們縱觀中國喬丹體育的12年風雨歷程,無論是核心價值觀、還是它的創新精神,中國喬丹體育的企業文化總有一種深沉而韻味十足的精神凝聚其中。
來源:百靈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