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文化:不是“文”,是“化”


    作者:徐浩然    時間:2012-05-11





    正常的人有兩條腿,正常的企業也有兩條腿:一條腿是企業的硬實力,如產品、服務、價格、渠道、營銷等;另一條腿是軟實力,包括企業的品牌、企業文化、公共關系、對外傳播、形象等。以企業文化為代表的軟實力的強弱,對企業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對內影響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對外影響社會對企業的認同。企業要做大做強做長遠,必須兩條腿同樣發達。

      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但凡有點年歲的企業,好像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套“企業文化”,谷歌有谷歌的文化,百度有百度的;星巴克有星巴克的企業文化,大娘水餃也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有些看起來是如此“美妙”和富有文采,比如“鶴舞白沙,我心飛翔”,也有企業全是“團結”、“奮斗”、“堅持”、“熱愛” 之類的話。雖然這種表達的口氣太宏大,太敘事了,不過這些提法本身的指向性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可以讓一個企業的格局逐漸變大,因為我國的企業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所以企業在成長期需要這樣的價值觀,成為他們的“使命”、“愿景”、“宗旨”和“精神”,即便做不到,也不能否定其有這樣的方向感。

      那么,什么樣的企業才真正稱得上擁有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上天”后如何落地,是一個相當難的課題。

      企業文化如何“化”?必須靠“潛移默化”,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似春風般“著物物不知”才能“化”。這種“化”,是讓企業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并形成全體員工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行為準則和共同的心理默契”,如此這般,我們才能說,這個企業“有文化”了。

      基于上述邏輯,企業文化要“化”,具體需要3樣東西:

      第一,時間。一個企業的文化是長期積淀的結果,世界上有很多企業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經歷變革積累了企業能夠長期生存、壯大發展的“道”。這些企業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在國內,有很多企業家目光短視,在軟實力建設上“投下去的錢當年要見效”。當然追求利潤是企業的本色,這無需多說。但是不能讓利潤成為企業的惟一指向。不難想象這些企業即使每年賺錢,但賺的不會多也不會長。

      第二,需要氛圍。真正的企業文化,應該是大家的心理默契,也是一種共同愿景……這些東西應該主要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規定”的。合力沖抵,漸成氣候,然后新人進來,受其影響,為其同化,久而久之,整個企業在價值觀上具備了相似的傾向這便是真正的企業文化。就好比在中華大地上,無論什么樣的外來文化,最終都可能被漢文化同化一般。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發端通常都是在老板,但是最終要形成于員工,企業要養育好自己的文化氛圍,在氛圍中,一個事件發生以后,大家都知道應該怎么去應對處理,平時大家也都會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行為操守如何符合企業的文化要求。

      第三,需要員工的高度自覺。企業文化的約束力不像法律法規那樣帶強制性,例如哪怕在一個倡導節約的企業里,企業也很難因為浪費一張紙或一點食堂的飯菜就去處罰某某員工,況且如何清晰地界定“浪費”也是一個難題,所以企業文化要落實在行動上,就必須真正使大家心服口服,在思想上、心靈上形成共識,而不是表面服從與被動遵守,否則一旦失去監管,“文化”就會蕩然無存。企業文化的約束主要來自于自律,高度自律的產生源于員工對企業文化的高度認同,這是企業文化的至高境界。

      正如一個社會的成熟與進步的標志是來自于文化一樣,企業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標志也來自于企業文化。企業在初級階段需要靠產品和服務生存,中級階段靠使命和責任發展,最后得靠文化才能得以持續成長。(徐浩然)

    來源:經濟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