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文化的“文”與“化”


    時間:2012-04-09





      正常的人有兩條腿,正常的企業也有兩條腿:一條腿是企業的硬實力,如產品、服務、價格、渠道、營銷等;另一條腿是軟實力,包括企業的品牌、企業文化、公共關系、對外傳播、形象等。


      其軟實力的強弱,對企業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對內影響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對外影響社會對企業的認同。企業要做大做強做長遠,必須兩條腿同樣發達。以企業文化為代表的軟實力對企業意義重大,它對內影響著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對外影響著社會對企業的認同。


      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但凡有點年歲的企業,好像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一套“企業文化”,谷歌有谷歌的文化,百度有百度的。星巴克有星巴克的企業文化,大娘水餃也有自己的企業文化。有些看起來是如此“美妙”和富有文采,比如“鶴舞白沙,我心飛翔”,也有的企業全是“團結”“奮斗”“堅持”“熱愛”之類的話。雖然這種表達的口氣太宏大,太敘事了,不過這些提法本身的指向性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可以讓一個企業的格局逐漸變大,因為我們中國的企業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所以企業在成長期需要這樣的價值觀,成為他們的“使命”、“愿景”、“宗旨”和“精神”,即便他們做不到,也不能否定他們有這樣的方向感。


      那么什么樣的企業才真正稱得上擁有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上天”后如何落地,卻是一個相當老大難的課題。我們常常見到的是這樣幾種“企業文化”:一種是在老板嘴里張口就來的“口頭文化”,這種最不靠譜,往往會出現每換一個老總,整個“文化”便要從頭再來清洗一次的情況。這次是“嚴肅緊張”,下回就“團結活潑”了。所以某些企業的文化,根本上就是老板的單邊文化。另一種是被總結過后寫于紙上或貼在墻上的“書面文化”,這種稍微好點,不過基本沒什么效果,這就會導致有一些企業,它的文化努力是儀式化的,貼個標語啊,出個畫冊啊,實際上是空洞有害的東西,暗中明里甚至激起員工的反感。還有,如果反思國人的民族性里面,是否就是我們常常批判的說一套做一套呢?還有一種是員工們在嘴上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在具體的行為里卻根本看不到的“任務文化”。

      這些重“文”輕“化”的做法,是對企業文化的嚴重誤讀,企業文化里的“文”其實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化”之前必須有“文”,但是光有“文”卻沒有“化”,等于沒有、甚至玷污了企業的文化。那么企業文化如何“化”?必須靠“潛移默化”,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似春風般“著物物不知”,才能“化”。這種“化”,是讓企業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并形成全體員工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行為準則和共同的心理默契”,如此這般,我們才能說,這個企業“有文化”了。


      基于上述邏輯,企業文化要“化”,具體需要三樣東西。


      第一是時間。一個企業的文化是長期積淀的結果,世界上有很多企業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經歷變革積累了企業能夠長期生存、壯大發展的“道”。這些企業有著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


      在國內,有很多企業家目光短淺,在軟實力建設上“投下去的錢當年要見效”。當然追求利潤是企業的本色,這何消多說。但是不能讓利潤作為企業的唯一指向。不難想象這些企業即使每年賺錢,賺得不會多也不會長久。


      這是因為說白了,還是咱太窮,或者是咱窮怕了。不管是大學老師還是公司老板,基本的心態是錢還沒賺夠嘛!擱西方,人家的心氣兒,是幾代人衣食無憂沉淀下來的,人家工作半年、休假半年,你有這條件嗎?當然我們現在日子好過一點了,但是世界上有兩種貧困,一種是真正的貧困,一種是心態的貧困。在中國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沒有渡過這個“心理貧困期”,還在貧困的心理慣性中。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