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企業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時間:2011-12-12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要求我們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推動我 國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對我們企業來講,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企業,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是企業文化建設中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所謂文化自覺,基本含義就是對文化的覺醒和覺悟,也就是對文化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發展規律和建設使命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是加強文化建設的思想基礎和認識前提。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美國企業管理學界首次提出公司文化概念以來,作為一種先進的企業管理方式和科學管理技術,企業文化在企業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證實,逐漸成為企業管理研究和實踐的重要內容,得到了眾多企業的重視。但是囿于企業文化概念誕生時日尚短等客觀原因,人們對企業文化的認知或多或少地還處在概念認知的表象階段,離文化自覺還有不少的距離,在理貨企業尤其如此。還必須從三個方面努力加強:


    一是在“覺”上加強。就是要充分認知企業在我國文化建設中的責任,充分認識在當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加快企業文化建設速度,加大企業文化建設力度,提升企業文化軟實力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充分自覺地在優秀文化的傳播、核心價值理念的教化等方面發揮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要在創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企業文化建設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二是在“醒”上加強。就是要以清醒的頭腦,正確認識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按照中央關于加強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和國內外成功企業案例,明確任務,認識不足,找準發展方向和發展途徑。


    三是在“悟”上加強。就是要在深刻總結企業文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企業文化發展規律,探索充分發揮企業文化在企業從成熟到成功、直至輝煌過程中動力作用的有效途徑,探討企業文化自身發展、興盛的規律。


    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建立強烈的“文化自信”。馬爾頓有句名言,“堅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們,做出驚人的事業。”道出了“自信”對于成就事業的重大意義。對于文化建設而言,“文化自信”同樣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所謂“文化自信”,就是我們對于加強文化建設所應采取的一種積極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從企業角度看,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做到自信,必須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好兩個關系:


    首先,弘揚民族文化與引進外來文化的關系。中國企業的發展必須背靠中國經濟發展這個大背景,中國企業的文化發展也不能脫離中華文化發展。中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是民族之魂,也是植根于中華大地的中國企業之魂,弘揚民族文化是中國企業文化發展的內在需求,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要發展必須適應國際規則、標準的要求,必須跟上國際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必須學習優秀企業的經驗,并將其與中華傳統文化糅合,使之轉化為適合自身的文化內容。


    其次,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每一個企業從誕生、成長到成熟,都必然伴隨著獨特文化的形成和積淀,這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必須以虔誠的心態來看待這樣一些企業自有的文化元素,以堅定的自信來堅持和發揚這些文化精髓,擇善固執,才能長期保有企業的優良血統和先進品質,才能鞏固和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必須清楚,擇善固執不是盲目自信。有些企業在文化建設上自信得過了頭,到了食古不化的程度,不因時代精神、體制機制和企業發展的需要等等因素而變化,時間久了就有了文化僵化的危險,僵化的文化不適應發展的需要,也就無法發揮作用,甚至可能成為影響企業發展的阻礙。因此,企業固然要看得見自身文化中的閃光點,不斷繼承和發揚好的方面,但同時更要解放思想,緊扣時代脈搏,不斷創新,不斷拓展企業文化內涵,豐富其內容,提高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需要的匹配程度,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實現文化的“生產力”作用。


    三、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必須立足于“文化自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最終要落腳到加強文化建設上,做到文化自強。翻開國際著名企業文化建設的經典案例,不難發現成功企業千百家,家家文化不同。中遠集團無疑屬于其中的佼佼者。在長達5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遠傳承了中國優秀文化精髓,融匯了黨的文化思想,集中了幾代中遠人的思想精華,引入了中外成功企業先進理念,形成了以“愛國”為核心、海味十足的中遠集團企業文化體系,在中遠的改革、發展中發揮了強勁的內凝作用和推動作用。這充分說明了企業文化是伴隨企業成長、發展過程凝練而成、具有獨占性和不可復制性。因此,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中,我們在借鑒(不是復制)成功企業的成功經驗的同時,更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在弘揚民族文化精髓,彰顯企業特色上,既要在體系構建上下功夫,更要在深塑內涵上做文章。


    一是要弘揚“和”文化。《說文解字》中說道“和,相應也”,《廣雅疏證》中說“和,諧也”。“和”的意義博大精深,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諧、和睦、和平、祥和、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和而不同、和平共處等等,以“和”為基本內容的詞語在中國漢語中占據了很重的分量,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新時期,“和”的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與豐富,創建和諧組織,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世界,是我們黨運用中華民族文化智慧提出的政治主張。對于企業而言,創建和諧組織,打造和諧企業更是當前的迫切需要。這一點對于理貨行業特別重要。在“公正”的基本原則指引下,企業間通過和平競爭,相促相長,共同維護理貨市場的和諧發展,是理貨企業履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促進港航業健康發展職責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理貨事業發展道路題中應有之義,同樣也是理貨企業文化建設必須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重點內容。


    發掘“眾”文化。很多人認為,企業文化就是“老板文化”,也有人認為企業文化是“精英文化”。按照企業文化的基本釋義來看,這些觀點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但是是不全面的。不能忽視,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文化也是由人民群眾書寫的。無數事實證明,只有被大多數人接受的思想、觀點、文化才有更強的穿透力和傳續力。因此,發掘“眾”文化是我們理貨企業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實現企業“文化自強”的重要任務。何謂“眾”?《國語·周語》中說,“人三為眾”,即多人,即群體。企業文化中的“眾”可以泛指職工群眾,發掘“眾”文化。首先,要按照中央的有關要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下基層接地氣,貼近職工、貼近一線、貼近實際。其次,要尊重職工群眾的首創精神,發揮職工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調動職工群眾、尤其是基層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要將職工群眾中蘊涵的文化要素發掘出來,進行總結、歸納、研究,提煉出具有群眾特色的閃光點。其三,要盡展“眾”文化由人及人、口口相傳的傳播之長,樹立,培養和宣傳集體、個人的優秀典型,發揮先進的帶動力和號召力,營造出良好的企業氛圍,在全面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同時,通過帶動性和傳播性將企業文化推向深入。


    營造“家”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親情至上的民族,也是一個“家”情結濃郁的族群。從家庭到家族、到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人以“家”為紐帶,安身立命、構建社會、管理國家、治理天下,世代傳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文化占據了核心地位,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它所起到的作用異常廣泛深遠:培養親情、穩定社會、處理矛盾、教育后代……,“家”文化為中華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綿傳承做出了獨一無二的卓越貢獻。同樣,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家”文化也發揮著提綱挈領中的“綱”和“領”的作用,具有極強的內凝作用。“天下理貨是一家”這一句在中外理系統廣為流傳的俗語,說出了理貨系統文化體系的核心。正是共同尊奉了這個“家”的理念,全國不同港務企業控股的理貨公司形成了統一的形象標識、發展目標、經營理念、操作規范、行為準則等等,組成了具有特殊文化特色的大“家庭”,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理貨事業這個共同的目標發揮著各自的光和熱。“家”文化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們常說的“LOVE”文化。家是溫馨的港灣。營造“家”文化,就是要切實關心、關注、關愛職工,努力為他們解困惑、解難題,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就是要以心貼心,以心交心,認真傾聽職工群眾的訴求和建議,不斷改進工作的方式方法;就是要堅持“溫暖工程”,在點滴細節上給予職工呵護與關心;就是要豐富職工群眾的生產生活內容,為職工提供體面勞動的環境,創造體面生活的基礎,不斷豐富“家”的內涵。另外,“家”文化還具有很強的外張功能,“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加強“家”文化建設,就要承擔“家”的責任職能,將企業這個“家”融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就是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做好公益活動和社會治安服務工作,為“家”的穩定作出努力。(作者系中國外輪理貨總公司紀委書記)

    來源:中國遠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